伴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秉承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青春誓言,我于2024年8月和队友们告别大学校园,来到了美丽的朱鹮之乡——陕西洋县,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启航,让爱的种子传向远方
我出生在陕西省镇安县一个偏远山村,那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我的童年教育资源极为匮乏,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时仅有的几间教室里,两位老师同时教授三个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这里坚守了两代人的光阴。当我考入县城高中时,16岁的我便立下誓言:既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更要用自己所学帮助那些与我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孩子。大学毕业之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如同春雷唤醒了我心底深埋的种子。我渴望让它生根发芽,为西部地区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绿荫。
播种,语文课堂上的破晓之光
初到洋县中学,古朴的校门、斑驳的教学楼和校园里张贴的历年高考喜报,无一不诉说着这所学校的厚重底蕴。清晨六点半,教室里已传来朗朗书声;晚自习结束,仍有学生围着老师请教问题,这样严谨的学风让我既震撼又忐忑,生怕自己辜负了这片教育热土。为了备好第一节《春》这篇课文,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教参。第一次点名让学生朗读时,穿橙色校服的小男孩站起来就红了耳朵,可当他结结巴巴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全班突然自发给他鼓起了掌。那一刻,我看见了七年级语文课最珍贵的模样:不是完美的朗诵,而是勇敢地尝试。那一刻,我深知自己已深深爱上了这片教育热土。
成长:让梦想翻山越岭到达远方
站在讲台上才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点燃。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远不止于40分钟的讲授。记得第一次公开课讲《荷叶•母亲》时,前辈老师提醒我:“七年级的孩子更需要情感的引导,而非技巧的分析。”这句话让我开始调整教学重心,逐渐摸索出“以情促学”的模式——用《秋天的怀念》带孩子们体会亲情的温度,借《论语》启发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每节课后,我都会记录下学生的反应:哪个比喻让他们眼睛发亮,哪个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
孩子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回报着这份用心。那个总在课后追问我“大学图书馆有多大”的男孩,后来在作文里写下:“我要考上老师的母校,回来建一个比教室还大的图书角”;害羞的课代表悄悄告诉我,她把我讲的《太空一日》读了五遍,现在最想当航天员。在这条翻山越岭的路上,我和孩子们达成了最美好的约定:我用课堂带他们认识世界,他们用成长教会我教育的真谛——所谓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用今天的脚踏实地,照亮明天的万水千山。
陪伴,默默灌溉静待花开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第一次注意到梓凯,是因为他总把橡皮切成小块,在课桌上摆成奇怪的图案。“这个图案很特别”我走近指着桌上的橡皮屑,“能告诉我它的故事吗?”他愣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那天放学后,我在他课桌里放了盒新橡皮,附了张纸条:“期待看到更多你的作品。”渐渐地,梓凯开始在我办公桌前徘徊。有时是分享他画的变形金刚,有时是支支吾吾地说:“老师,你说我以后能学美术专业吗?”我坚定地回答他,相信自己你可以的!运动会上,这个曾经独来独往的男孩,主动承担了给全班看管衣物的任务。夕阳下,他抱着小山似的校服在跑道边奔跑,衣摆被风吹得鼓起来,像张开的翅膀。有同学摔倒了,他第一个冲过去搀扶,那一刻,我明白了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梓凯教会我,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等待破土的种子,教师要做的,不过是提供一寸阳光、一滴雨露,然后耐心等待春天来临。现在经过教室,常能看见一群孩子围着梓凯:“快教我们折那个会跳的纸青蛙!”而他的笑容,比窗外的山花还要灿烂。
一年不长,很幸运在这一年中收获了无数纯粹的爱意与最质朴的感动。我也将带着这段宝贵的经历和成长,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