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缓缓驶离陕南葱茏的青山绿水,一路向北,穿越秦岭,窗外的景致逐渐切换为西北大地的苍茫,我深知,选择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远赴甘肃民乐县六坝镇寄宿制小学支教,不仅是一纸申请书的落地,更是一颗教育初心的郑重奔赴。
当我踏入大学校门时就一直在思考着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满怀忐忑走下大巴车,红马甲的热情盖过了夏日的炎热,引导接待、行李托运、办理登记、宿舍入住,每一个环节的贴心服务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学的美好,我想,我要做志愿,要成为他们一样的人。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我体会到了奉献的乐趣,之后学校的系列宣讲会,让我了解到了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的相关政策。每年的毕业季都能看到身边优秀的学长学姐积极响应号召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践行青春誓言。他们的选择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决心。
行前数月,系列读书分享、平易近人的品牌活动、“一周一小讲,两周一演练,一月一汇报”的教学技能研讨、微心愿、雷锋月、植树节等志愿活动;网络培训、岗前实习的沉浸式学习,让我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青成长、青思想、青课堂、青行动的体系化培养,为我奔赴西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切准备,只为在六坝的土地上,扎得更深,做得更实。
抵达六坝镇寄宿制小学后,我承担起三年级英语教学的重任。面对教材改版及孩子们因缺乏早期语言浸润而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我尝试将知识融入生活。通过英文歌预热课堂,重新规划上课内容由易到难,从细节处着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班级学生书写、做题水平大大提升,在第一次水平测试中更是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这份成功,点燃了他们对另一种语言的兴趣。然而一个月后,学校因师资调整安排我接手二年级语文教学并担任班级班主任。根据寄宿制学校安排,一二年级每个班只有正副班主任两位老师。但我所要接手的班级副班主任长期请假,面对全新的挑战与孩子们纯真却略带不安的眼神,我迅速调整角色。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语言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深知责任重大。我需要快速的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所以我开始边教边学,抽空听取一二年级语文老师日常课,扎实备课,晚上利用坐班时间提前试课,并请同年级语文老师帮助指导,同时向上一届学长学姐联系取经。慢慢的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自己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时得到的反馈越来越多,班级测试成绩一次比一次高;主动找我解答问题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孩子们的进步、家长们的支持、老师们的鼓励,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支教的快乐,换科目也成为了我最特别、最有收获的体验。
作为班主任,班级里那个坐在角落的小男孩牵动着我的心。他是典型的特殊学生,留守儿童,智力残疾,身高只有正常学生不到肩膀那么高,一米多点的小个头不仅调皮捣蛋,学业也明显滞后。课堂提问时他总低头不语,作业本上是大片空白。我决定走近他:一次次课间看似随意的闲聊,一次次握着铅笔带他感受汉字笔画的起落,下课后在办公室耐心陪他完成当日的基础练习。渐渐地,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日常作业按时完成,上课积极参与。学期末,他的语文练习册上不再是刺目的空白,工整的字迹和越来越多的红勾,展现着他的进步。这份转变,让我感受到教育最深的魅力,在于以持久的耐心与真诚的关爱,为每一颗暂时蒙尘的童心拂去尘埃,静待其华。
作为研支团队长,我深知团队是力量的倍增器。我们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分享各自在课堂管理、后进生转化、家校沟通中的得失。按时参加服务地学校联片教研、教学研讨、二次培训、每周例会等各项会议,围绕师德师风、教学常规、班级管理、成长之路等内容开展学习,通过线上募集与母校支持,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为616名学生送上温暖。这段历程升华了我对“教师”二字的敬畏— — 我们手中的粉笔,书写的不仅是横竖撇捺,更可能是一个个生命的轨迹与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