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
1956年并校之初,我国第一代留法画家谌亚魁,原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南京艺术学院)代校长、创办人胡粹中,西北地区水彩画代表人物蔡南生,中央美术学院早期教师刘作忠等众多艺术大家于我校执教,成立中国第一个水彩画团体“春蕾水彩画会”;更有我国著名建筑大家刘鸿典教授讲授我校前身东北大学首任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著中国首部《中国雕塑史》,在国内形成一流的艺术师资力量。学院历经初创、发展、跃升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现已建设成为西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层次艺术创新人才的示范性高地。学科建设优势
学院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设计、风景园林、工业设计工程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艺术学、设计、风景园林全国首批设置单位。设计学进入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8%;设计学、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入选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在教育部组织的多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设计学、艺术学、设计、风景园林评估成绩均名列前茅。同设环境设计、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以及绘画6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雕塑、视觉传达设计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同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学院现有二、三级教授6名,教授25名,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1名。陕西省最高层次人才3名。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名,省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委员1名。全国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5项。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研究生公开视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城市文化景观数智化创新实验室等部省级科研平台6处,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研平台4处。重要科研成果
紧盯国家、行业和区域战略需求,依托“建筑科技”学科优势,实施“两高一疆、一河一城”科研计划,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社科(艺术学)、艺术、社科、后期资助、自然科学等各类基金60项;部省基金191项;完成文化地标性大型城市雕塑30余座、西安地铁1-11号线站点公共艺术项目65项、城乡环境设计项目76项及其他地方重大项目共计266项。全国美展7至14届入展作品18件;“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最高奖”等国家级展览获奖12项;省级奖项37项;主持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出版著作151部。编撰城市雕塑评价体系、轨道交通标识设计规程、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水景观国家规程4部。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国家战略、行业需求,立足区域特质,针对西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研究、设计创新、设计教育高端人才。学生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2项;三次获国际最高级别学科竞赛——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竞赛第1名、评委奖13项;国际建协UIA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竞赛获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8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互联网+)银奖3项、铜奖2项;学生创业项目获“成思危社会企业提名奖”(全国唯一高校获奖项目)2次;其他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一等奖173项。学生毕业去向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央企、设计院、高校、科研院所、腾讯、中兴、海尔、格力、小熊等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访企拓岗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长期与设计院所(室内/景观设计)、政府部门(城乡规划管理)、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筑地产企业(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保持紧密的良好关系,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累计向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输送百余名硕士生,其中超30%进入QS百强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