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解析
冶金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唯一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4个。近五年,承担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5部,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有效支撑了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专业涵盖钢铁冶金、有色冶金两大方向,依托“冶金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7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优势,聚焦资源开发利用和关键金属材料制造,形成了“冶金-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专业链群,为关键金属材料自主创新和战略资源保障注入建大力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专业建设有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体系覆盖增材制造、复合材料等新兴领域,强化学生的数字化设计与创新能力。新能源材料及器件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和推动行业进步。课程内容涉及先进储能材料制备技术、太阳能电池与燃料电池制备技术及废弃电池无害化处理及其高效循环利用等。发展前景展望
冶金工程专业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发低碳冶金工艺和有色金属高效提取技术,直接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助力能源结构转型。重大科研突破
突破一:金属塑性成形润滑科研成果助力锆合金包壳管自主化制造团队开发的金属塑性成形润滑技术成果解决了传统锆合金挤压润滑介质易氧化失效、适用温度窄等难题。产品应用于核反应堆材料的挤压成型,实现典型样件加工示范应用,助力锆合金包壳管自主化制造。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围绕学生成长,关照学生成才,服务学生一切”为工作宗旨,依托“多位一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淬金”“百炼”“ 点金”“熔炉”四大育人工程,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引领学生成为国家钢铁行业的后备中坚力量。学生先后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宝钢教育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钢铁行业优秀共青团员、标兵”“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0余人次。创新创业竞赛中,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近200项,教育部可比类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逐年提高。学生毕业去向
依托学院精准就业育人就业共同体,学院先后与宝武集团、山钢集团、金钼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学生参与企业科研攻关,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加入企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濮耐集团、华友钴业、宁波力勤等七家单位在学院设立了50余万元奖学金,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评价好,近三年平均深造率达44.6%。每年有近20%的学生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深造。毕业生多选择材料、冶金类企业就业,“科技强国、材料报国”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入;半数以上毕业生就业于宝武、中信、五矿等央企和陕煤、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钛、金堆城等国有大型企业,就业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