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
文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并校初期成立的外语教研室。2009年,为顺应学科发展布局、优化人才培养及拓展社会服务等多重需求,学校将原外语系与原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法学专业整合重组,正式成立文学院。作为以外国语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学研究为特色的文科类学院,文学院肩负着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教学任务,同时设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美学、法律、国际中文教育、艺术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优势
文学院涵盖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四大学科门类,深度融入学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形成了“陕西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研究”“城市更新法治建设研究”“空间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发展前景展望
面对新时代国家文化振兴战略与全球数字人文发展趋势,文学学科持续以文学前沿理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借助数字技术突破表达边界,重点在“数字人文”“文旅策划”“区域国别”“工程法律语言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学教育与学科建设,法学学科持续以法学前沿理论、区域法治建设实践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研究,聚焦“绿色法治”“城市更新”“涉外法治”等方向的研究工作。重要科研成果
近三年,文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6项,出版学术专著22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7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别”“涉外法治”“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6项,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学院建有“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黄河流域戏曲非遗传承普及基地”“陕西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3个省级科研平台,并作为“陕西省法学会工程建设法学研究会”“西安市法学会城市更新与城乡治理法学研究会”的常设机构驻地,负责研究会秘书处工作。同时,还设有中外文学译介研究中心、草堂寺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特色科研机构,为师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先后获得2022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2024年全国建筑类院校建筑法律文书大赛个人组及团体组特等奖、2022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赛道)全国一等奖、2025年北京演讲与辩论国际锦标赛一等奖、2024-2025年度世界青少年软式网球锦标赛职业组男子双打季军等多项荣誉。学生毕业去向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涵盖党政机关、教育行业、建筑法律等领域。文学院与陕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并于2024年联合西安市碑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40余家单位共建文科就业实习联盟,深化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