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
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学校并校初期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2009年12月,单独组建了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新时代以来,学院抢抓思政课建设的战略机遇期,2016年5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获批陕西省首批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8月学院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建设优势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陕西高校唯二还承担了哲学一级学科建设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1990年,获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获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06年,获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2011年获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准陕西省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进入前50%位段。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涵盖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科协研究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陕西省教育强省规划课题、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绝大多数纵向项目类别,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百余项。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出版著作20余部、教材10余部。学院教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研究》《党的文献》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培训,构建起专题理论轮训、示范培训、教学展示等多类型的培训体系,专职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和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或一等奖9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或二等奖14人次,2人在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2次荣获“大练兵”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学院以学科竞赛作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研究生分别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八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省金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获一等奖、第十九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省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三等奖、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三等奖、第六届“致远杯”全国大学生建筑法律文书邀请赛三等奖等奖项,不断拓展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德树人成效
学院充分运用陕西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思政“金课”,以“红色文化+绿色建筑”为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秦岭山区开展调查研究和政策宣讲活动,赴延安革命圣地开展理论宣讲,组织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确保思政课常讲常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不断发挥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教育优势,举办“学百年党史读红色经典”活动,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进新征程”师生共上思政课专题活动,积极参加省委宣传部《理论宣讲面对面》节目录制。五年来,学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充分发挥了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的育人合力,构建并完善了“大思政”育人格局。近年来,学院思政课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等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声誉和学科影响力不断增强,充分展现了学校冲刺“双一流”建设征程上的马院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