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推普在山阳“生根发芽”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这次实践,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广场街巷、乡村田间、校园课堂这三个语言文化传播最鲜活的地方。我们团队以“实用教学+场景融入”为路径,创新设计了涵盖各个生活场景的实用语言手册和顺口溜。一次次讨论修改,只为让实践能真正融入山阳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帮他们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沟坎儿迈过去。团队筹备时,我们几每天都要与当地社区、学校、村委会进行沟通,讨论起来经常忘记了时间,走出教室已是深夜,这份投入让我明白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促振兴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行,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我想,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本次实践奋进的起点。用普通话破解生活“沟通密码”
在山阳县丰阳社区的“流动小课堂”,我直面“方言困扰”:杂货店李大姐因“醋”的方言发音让顾客错买酱油,带孩子看病的张阿姨因无法描述症状而焦急万分。面对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我们一遍遍耐心教着顺口溜:“社保缴费要记准,快递单号说清晰;普通话里门道多,生活顺畅少费力!”并将正确的字词发音进行现场示范。群众的方言交流困境让我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是开启更便利生活的“钥匙”。给农产品“插上金话筒”
在户家塬镇桃园村,我们遇到了正为销路发愁的种植户陈大姐。因无法用普通话向收购商清晰介绍五味子的价值,她的优质产品只能低价出售。我们逐字逐句帮练:“咱这野生五味子泡茶,安神养颜,是馈赠佳品!”还为她录制了推销音频,并讲解直播要点。桃园村村支书柳礼政兴奋地对我们说:“村里500亩核桃林,去年电商销售仅8万元。要是乡亲们都能学会用普通话讲清楚‘皮薄、仁满、零添加’这些卖点,增收致富的路子一定能拓宽不少!”看着村民们眼中闪烁的期待,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分量。语言的桥梁,奋进的基石
语言藩篱是乡村发展的无形阻碍,但山阳之行重塑了我对“推普”的认知。山阳中学“每日晨读、每周语言课、每月演讲赛”扎实推进,教务主任自豪地说:“普通话是山里娃走出大山的第一块敲门砖!”语言达标率提升彰显教育进步。小太阳幼儿园的稚嫩诵读、“家园手册”的祖孙共学,传递着希望。田间地头,乡亲们从“说不清”努力走向“说得好”——普通话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畅通了交流,明晰了愿景,是乡村振兴最大的“语言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