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踏上黄土高原
七月的宁夏,风过沟壑,弥漫着枸杞的甜香。作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普传宁夏,语筑心桥”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长,我和队员们肩负着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团队的使命,用七天时间,穿越固原市原州区马店村、吴忠市同心县园艺村、同心县丁塘镇小山村,抵达隆德县东关社区,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砖石,用心浇筑一座座沟通的桥梁。
为了确保实践实效,我们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团队分工细致,有人负责课程设计,有人专攻调研问卷,有人联络对接村镇;我们查阅了宁夏当地语言使用状况的资料,了解风土人情;反复与实践地的村干部沟通需求,力求精准对接。这份周密的筹划,为我们后续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更加清晰。
课堂田埂:唤醒表达,连通发展
实践的生动画卷在田间地头、农家课堂展开。印象最深的是马店村的第一课。队员赵聆渲设计的“拼音接力”趣味盎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反复将“g”读成“ k”,急得小脸通红。赵聆渲蹲下身,轻柔地握住她的小手,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看,舌头要像爬个小山坡。”当第三次尝试时,清晰的“ g”音终于响起,教室里响起清脆的掌声。窗外,村民张吉荣看着孙子标准的发音,感慨道:“娃娃学好普通话,将来走出大山更有底气!”那一刻,“语筑心桥”的意义在我心中具象:每一个跃动的音节,都是被世界听见的渴望,是自信生长的萌芽。
另一个难忘的场景在同心县的枸杞田里。课堂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烈日下,队员们套上防晒袖套,钻进繁茂的枝桠间,指尖很快染上紫红。队员齐美惠边摘果,边教身旁的大叔说“这个枸杞品相真好”,大叔总把“品”念成四声。田埂成了“移动课堂”,一把鲜红的枸杞是最甜蜜的奖励。半天时间,我们协助采收近200斤枸杞。夕阳拉长身影时,大叔用生涩却真诚的普通话说出“谢谢你们”,那沉甸甸的语调,像饱满的枸杞落进我们心里——语言畅通,正是打开务工新机遇、连接广阔市场的无形桥梁。
倾听与破题:精准推普,老少同行
深入调研是精准推普的关键。在同心县丁塘镇小山村,三天覆盖100余户的扎实走访,我们倾听着最真实的“乡音生态”:为视力不佳的老人逐字念读问卷,用方言解释专业术语;细心记录“长辈方言、晚辈混用”的语言模式;捕捉到返乡青年“学好普通话能多挣工钱”的普遍共识。凝练成的《乡村语言使用现状报告》,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依据。
面对推普率极低的挑战,我们在东关社区创新破局。当了解到社区60岁以上老人近七成习惯方言、推普意愿不高时,一场专题座谈会碰撞出智慧火花。我们提出“祖孙互教”计划——让孩子们担任家庭“推普小老师”。这不仅巩固了孩子的学习成果,更自然地带动了长辈参与。看着一位小姑娘鼓起勇气,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怯生生唱起宁夏民歌,那不够完美却无比真诚的歌声,比任何技巧都更直抵人心,唱响了沟通的渴望与文化的交融。社区书记李东草欣然采纳建议,计划将推普融入广场舞、老年学堂等活动,让推广更接地气、更具内生动力。
感悟成长:心桥初成,步履更坚
几天的实践,是汗水与感动交织的成长之旅。我深刻认识到语言是发展的钥匙。枸杞田里大叔的感谢、摊主马玲对推普手册的赞许、孩子们“当导游”的梦想,无不印证语言能力对乡村产业振兴、个人发展的撬动作用。
语言是铸牢共同体的纽带,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当我们青年学子铿锵朗诵“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志愿者马媛动情讲述红军突破语言隔阂团结群众的故事时,游客们的驻足沉思,让我深切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中的深层意义。
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从一遍遍耐心纠正字音中,我感受到教育者责任的千钧之力;从团队协作解决一个个难题中,我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乡亲们日渐流利的普通话和孩子们工整的拼音里,我收获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前行的动力。
心桥永续,新颜可期
返程大巴穿行于六盘山翻腾的云海间。同心县大娘朴实的话语萦绕耳畔:“以前去城里,人家听不懂我讲话,心里急啊。现在你们教的,够用了。”这沉甸甸的“够用”,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我们带走了孩子们作业本上的进步、乡亲们口中的流利、凝结心血的调研报告,以及晒黑的脸庞上那份更坚定的光芒。
车过六盘并非终点。那些被耐心点亮的音节,那些在方言与普通话间架起的祖孙之桥,那些红色场馆激荡起的共鸣,已如种子般深植我们心田。年轻的我们,愿永远做那递送钥匙的人。当黄土高原沟壑间的回响日渐清晰时,便是这座以青春筑就的语言心桥,真正联通人心、赋能乡村、绽露新颜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