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之旅
◇冶金工程学院“两弹一星”暑期志愿宣讲实践团 李淑涵
文章字数:1,234

  “ 老师,原子弹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呀?”在商洛市张坡社区的教室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突然举手发问。这一刻,我知道我们“两弹一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旅程有了意义。
  从7月15日起,我们的足迹遍布商洛、延安、安康和晋中四座城市,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冶金工程学院的学生,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藏在“两弹一星”光环下的金属材料密码:从反应堆用石墨的纯度控制,到铀燃料的冶炼工艺,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前辈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传奇。在准备这次实践时,我的老师曾说:“真正的传承不是复述历史,而是让年轻的心跳与那个年代同频共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决定要用最鲜活的方式,把这些看似冰冷的金属元素,变成有温度的科学故事。
  出发前一个月,我们团队就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资料组的同学们泡在图书馆里,把艰深的核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脚本;课程组的成员反复推敲每一个互动环节,确保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我负责外联工作,与四座城市的四个社区反复沟通课程安排,常常为了协调一个合适的时间要打十几个电话。这些准备看似繁琐,但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时,才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商洛张坡社区的课堂上,当我扮演的邓稼先“拒绝”国外高薪时,一个男生突然提问:“老师,他为什么要回来?那时候我们国家不是很落后吗?”我放下剧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张老照片:“这是邓稼先在美国时的实验室,而这是他在戈壁滩的住所。同学们觉得,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后者?”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后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在社区的最后一课,五年级的小雨送给我一幅画:画中是站在讲台上的我,背景是用彩笔描绘的原子弹爆炸和卫星升空的场景。她小声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23年前那个第一次被科学故事打动的小女孩,如今正把这份感动传递给下一代。
  这次实践带给我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火种。在晋中的一所中学,有位老教师告诉我:“你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历史,孩子们听得进去。”这让我明白,传承需要创新,需要找到与时代的共鸣点。作为冶金工程学院的学生,我原本以为自己的专业与思政教育相距甚远,但这次实践让我发现,当我们把材料科学的发展融入历史叙事时,那些金属的熔点、合金的配比都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这种能力将伴随我整个职业生涯。
  临别时,我们与各学校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看着微信群里孩子们发来的科学问题,我相信,这些小小的好奇心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正如钱学森所说:“一个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者。”而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培养着下一代的爱国者和科学家。这次实践虽然结束了,但传承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我们计划将课程资料制作成线上资源,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到这些动人的故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中就会有人走上科研道路,续写新时代的“两弹一星”故事。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