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交叉创新研究院:聚焦前沿交叉,助推学科转型升级
◇张聪惠
文章字数:1,728

学院情况概述

  
  交叉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是学校立足“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发展基础,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科研资源,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孵化建设为目标的跨学科实体科研机构,肩负着推行学校“ 11445”发展新格局中“强基础、强链群、强引擎、强团队”“四强”发展战略,以及推进“智能+、绿色+、健康+、国际+”“四+”转型路径的战略使命,是学校推进改革创新的“学科链群融合试验区”“人事改革先行区”“引擎带动示范区”。

学科建设特色

  特色一:人居环境生态学。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立足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与生态学的理工学科交叉,打造人居环境生态学特色学科。
  特色二:文物保护科技。聚焦国家文化强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应用于文物领域,形成大遗址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等特色方向。
  特色三:韧性城市规划工程。围绕国家韧性城市建设需求,促进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城市规划工程研究体系。
  特色四:黄土科学与工程。聚焦黄土高原工程建设技术需求,促进岩土工程与人工智能、生物学、文物等学科交叉融合,开辟黄土边坡开挖生态修复、砖土遗址无损勘测评估、黄土智能测试装备研发等特色研究方向。
  特色五: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围绕国家交通强国战略,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及边疆高原铁路等重大工程需求,积极推进岩土工程与计算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建合作。
  特色六:固废全量资源化工程应用。聚焦国家循环经济与“双碳战略”,推动地球化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关键工程技术难题。

重要科研成果

  成果一:高原城市植被生态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系统开展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城市植被生态研究,全面揭示高原城市植被多样性格局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不仅丰富城市植被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理论,也为城市植被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果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保护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研究阐释-保护展示-传播教育-传承利用”四位一体的技术体系,通过跨学科协作实现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突破性进展。
  成果三:极端降雨下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洪涝韧性评估与提升方法。开展科学防涝、洪涝韧性恢复的未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完善洪涝韧性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和路径。研发建筑群损伤快速预测技术、城镇化过程中的洪涝韧性评价技术。
  成果四:黄土地区既有地铁隧道变形机制与安全防控技术。建立模拟地下水位波动的深层黄土地基浸水试验方法体系,阐明地下水变动-土体结构劣化-地基变形的耦合作用机理;研制出狭小空间专用无振动挤密成套装备,提出孔内“机械扩挤-化学固化”的协同加固技术。
  成果五:“一带一路”复杂重大隧道工程数智建造技术。首次提出复杂地质、环境隧道的微台阶施工技术和环境敏感隧道悬臂掘进机建造技术,同时提出富水隧道地下水区治理、超前预加固等隧道绿色建造新技术,研发隧道纤维喷射混凝土衬砌成套建造技术。
  成果六:固废全量资源化技术。开发“催化活化技术”及配套工艺,能在低能耗、低成本条件下,将固废中的主量元素(“沙”)、微量元素(“金”)全部分离、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对固废的全量资源化利用。

人才培养质量

  交叉院深入推进土建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土建行业转型、面向学科交叉”的培养理念,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融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交叉方向-交叉平台-交叉团队”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导师组制度,实施主责导师和合作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成立交叉创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学科交叉招生专业研究方向、评审选拔学科交叉导师组、制定学科交叉研究生专属培养方案等工作。截至目前,交叉培养的研究生团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6项,省部级64项,两年申报SSRT项目35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国家奖学金3人,连续2届“学风考风示范班”优秀班级,深度参与“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塔公路一期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