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长有形状,那它在学校的岁月里,一定是一张从空白到绚烂的蓝图。作为会计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曾带着对数字世界的纯粹好奇踏入校园。如今回望,那些散落在求学路上的成长点滴,正沿着“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坐标轴,慢慢勾勒出独属于我们这代学子的青春画卷。
初稿:在迷茫中寻觅坐标
初入建大时,我的生活是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基础会计》的借贷记账法、《经济法》的繁杂条文,让我在专业知识中有些迷失。大一那年,我试着打破迷茫:加入院新媒体播音团主持“榜样面对面”,第一次握话筒的紧张,在学长学姐的专业分享中消散;加入院辩论队,从此与辩题为伴,这些选择为成长埋下伏笔。
奠基:在集体中浇筑信念
大二是我的成长转折期。凭借院辩论队的积累,我进入校辩论队。备赛的日子里,为一个论点查数十篇文献,为调整辩词对着镜子练习,曾连续三天只睡五小时,一边平衡会计学业,一边打磨辩题。疲惫时,“自强”校训与队友的陪伴让我坚持,不仅提升了思辨能力,更收获了挚友。
同年,我加入记者团采编部,后成为副部长。最难忘的时刻,是去雁塔校区独自采访保研浙大的李峙学长。出发前,我对着提纲反复打磨提问,尤其聚焦他“零基础做科研”“扛住压力出成果”这些关键经历,总想挖出他突破困境的核心方法。当听他讲完那些熬难关的细节,才真切感受到,他对“求源”的践行从不是一句空话。撰写稿件时,我反复调整结构、校对细节,历时一个月发布在校公众号,采编能力在汗水中提升,校训精神也愈发清晰。
施工:在挫折中塑造成型
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辩论队曾为校级比赛备战一月,却因预判不足失利,失落感几乎击垮我们;采编时,一篇人物通讯稿件因角度不新、内容不深,被要求修改十余次,我甚至怀疑自己。但我们没有退缩:辩论队复盘整理“备赛手册”,我沉下心重找稿件切入点。老师说:“建筑屹立百年靠抗风雨,人生亦然。”建大教我的,不仅是会计的严谨,更是“自强”的韧性。
封顶:在传承中眺望未来
如今作为大三学生,我开始在辩论队帮学弟学妹梳理逻辑,在记者团分享采编经验,从“参与者”变成“传承者”。我渐渐明白,成长的真谛是“传承”与“创新”——如会计人传承严谨精神、创新工作方法般,建大校训也在代代接力中焕发新生,从方寸之地延展向星辰大海。
未来,我们终将从建大启航,但身上永远带着建大人的印记:会计人的严谨,“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执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愿每一位建大学子,怀揣成长蓝图,在人生舞台筑就时代广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