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这个承载着荣誉与使命的讲台上,作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发言,我的思绪如潮水般奔涌。五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当年那个站在党旗下,怀着无限崇敬与向往庄严宣誓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染霜,但胸前的党徽依然熠熠生辉,党赋予的信仰与使命,早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回首这半个世纪,每一段经历都镌刻着党组织的培养,每一次抉择都彰显着对党的忠诚,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青春淬炼:在艰苦岁月中锤炼党性。1972年,高中毕业还乡的我投身韩城薛峰水库建设,成为施工连的放炮员兼施工员。18岁的年纪,面对炸药与导火索曾心生畏惧,但在指挥部技术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挖坑、填药、吹哨、避险,每一次炮响都是对意志的锤炼。三个月的工地历练,让我从青涩少年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施工员,更在1974年光荣加入党组织,写下“愿以青春许党”的誓言。清晨六点的工地、平整土方的汗水、为社员记工分的细致,让我深刻懂得: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在攻坚克难中淬炼而成的,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党员就要冲锋在前”的信念。
教坛耕耘:在三尺讲台上践行使命。1975年,我被推荐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就读,1978年毕业后,成为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的日语教师。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是认真倾听的老师和求知若渴的学生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从教36年,我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提升教学能力,我参加教育部日语培训班、赴日本研修;为编写教材,我翻阅大量文献,编写的《大学日语四》成为全国统编教材;为提升教学效果,我坚持课堂互动+课后交流,与学生们结下深厚情谊。2000年,当捧起学校首届“师德标兵”奖杯时,我想:“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是党的培养让我在三尺讲台实现了人生价值。”
学院筑基:在开拓进取中传承薪火。从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到外语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我在院系工作了36年。1995年外语系刚成立时,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经费短缺,我们就举办培训班创收;教师缺编,我们“送出去请进来”,与西安外语学院合作开办师资硕士班。正是凭着这股敢想敢干的劲头,我们创办了英语本科专业,填补了学校语言学科的空白,外语系也从一个教研室发展到现在的文学院。当看到一批批学生走向社会,一代代年轻教师不断成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是一场接力跑,共产党员要敢为人先、甘当人梯,为后来者搭桥铺路。
余热生辉:在银发岁月里坚守信仰。2014年退休后,我始终坚守“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承诺。担任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开展支部工作,与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新老党员互帮互促、双向赋能;力所能及为老党员排忧解难,协助做好加装电梯过程中的思想动员和入户调研。当看到电梯获批的文件时,住户们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这也让我读懂了“共产党员永远是人民勤务员”的深刻内涵。
五十年风雨兼程,从韩城山乡到大学校园,从日语课堂到党务一线,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我依然能感受到入党时的热血,信仰如炬,照亮五十年征程;初心如磐,指引余生继续为党分忧、为国奉献。这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荣光,更是使命——若有战,召必回,此生为党,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