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化学与化工学院: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
◇周元臻
文章字数:1,605

学院历史沿革

  化学与化工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化学化工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交叉优势与区域资源特色,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化学教研组,后经多次学科调整,于2018年整合冶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与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成立化学与化工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应用化学(省级一流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形成了以“能源高效转化”“生态环境治理”“先进材料开发”为三核驱动的学科专业布局。化学学科自2022年起稳定保持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工程学科连续五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学科专业优势显著。
  在国家“双碳”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机遇下,学院各专业聚焦内涵建设,立足区域优势,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聚焦“先进化工工程技术”“ 能源工程技术”两个方向,围绕煤炭清洁转化、煤化工产品加工、湿法冶金精炼以及电解技术等,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积极助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低碳化改造及企业“智慧工厂”转型。应用化学专业聚焦“城市生态环境化学”“功能材料化学”两个方向,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可降解材料研发等方面优势显著,为陕西工业密集区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构建了特色“3+1”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虚实结合”与“实验-实训-实习”多级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学业导师制和“三进”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双创竞赛中获奖150余人次,特别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本科生年均参与科研项目比例达80%以上,本科生在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数量方面不断攀升。

重要科研成果

  学院创建“需求导向、交叉赋能”的发展模式,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关键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在煤炭分级清洁利用、环境治理、纳米材料等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近三年,学院新获批低碳能源高效利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能源转化与增值利用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厅级教学科研平台;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0篇,其中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影响因子超过10的国际顶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84件,授权中国专利53件。在环境催化材料开发、膜技术、煤炭清洁转化、工业污染物治理、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科技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厅局级奖励4项。

学生毕业去向

  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毕业生就业呈现“专业精准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显著特征。就业单位中,70%以上聚焦能源化工、化学检测等核心领域,主要流向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匹配度较高。就业行业分布比较广泛,主要为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形成了“行业认可度高、岗位匹配度高、属地贡献度高”的就业特征,为行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意愿强烈,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突破50%,创历史新高,国内升学中“985”高校占比17%,“双一流”高校占比46%,本校占比40%,形成了“立足本校、辐射双一流”的梯度化深造格局。学院构建了“科研启蒙-竞赛赋能-导师护航”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学生学术竞争力显著提升。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始终在全校处于领跑位置,每年保研率稳定在6%左右。近三年累计向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化学化工A类学科输送推免生近10人。国际化培养实现同步突破,每年约有7%毕业生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昆士兰大学等QS百强名校。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各项升学指标屡创新高,为学生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跃升。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