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毕业感言
文章字数:1,706
  今天我们在此挥别,明日将在祖国各地重启征程。无论是深耕学术的实验室,还是服务社会的工作岗,建大的温度早已融在血脉里——愿我们都能像草堂清泉般永葆纯粹,像秦岭山岩般坚守信念,把“爱我环工”的誓言,写成献给时代的答卷。毕竟雁塔的铃声已经告诉我们:告别不是终点,而是将四年沉淀的“厚度”,化作奔赴山海的“广度”。此去山高水长,愿我们带着母校的烙印,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待他日重逢,仍是少年模样。
  — —杨博澜(环境与市政学院本科毕业生)
  四年时光悄然流淌,从秦岭麓畔触摸未来的轮廓,到大雁塔下聆听历史的低吟,建大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今,毕业的骊歌已然奏响,我们即将带着母校赋予的底气奔赴四方。有人扎根城市更新一线,用智能算法优化空间布局,让老城区焕发数字时代的活力;有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智能建造方案播撒在异国热土。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智能为楫,以创新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让“建大智造”的印记闪耀在民族复兴的征途。愿母校弦歌不辍,培育更多智能领域的栋梁;愿恩师桃李成林,续写育人华章;愿同窗们长风万里,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芒。
  — —舒敦勃(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
  建大的培养体系、严谨的学风、师长的引导,为我们铺设了坚实的“轨道”,让我们系统地掌握知识、锤炼技能,为远行奠定基石,而后,“旷野”便在脚下展开,激励我们突破既定路径的舒适,去探索、去创造、去定义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铭记“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自强”是面对挑战永不低头的脊梁,“笃实”是丈量世界的脚步,“求源”是洞察本质的慧眼,“创新”是开疆拓土的利刃。带着这份精神烙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在广袤大地上感知时代的脉动;用眼睛发现平凡中的伟大,读懂支撑这片土地的坚韧精神;用耳朵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内心感应变革的浪潮,在历史的坐标中找到青春的使命。真正使自己沉淀下来,成为一株饱满的稻穗。同时,更要将“自强”的脊梁挺得更直,将“创新”的脚步迈得更前,勇敢地往前站一点,在时代需要的地方,贡献建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 —贠嘉琪(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
  感谢建大提供的国际化、交叉性、名师荟教育,让我有机会触摸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的前沿脉动、聆听建筑设计和能源环境的科技交响,探索场所精神和文化延续的表达方式,感受材料低语和光影流动的蓬勃生机;感谢建大“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给了我尊重研究、坚持底线的定力,培养我追根溯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在反复试探中构起信仰,在来回犹疑中走稳方向。
 此刻,我们已经翻越了一段山路。前方或许依旧崎岖,但回头望去,脚下已是厚实的痕迹。愿我们继续带着建大的底色和精神,带着这段旅程沉淀下来的笃定、柔软和韧性,踏上属于自己的春山之路。
  — —黄黛君(建筑学院硕士毕业生)
  青年的使命,让我们的青春底色更加厚重。我们将始终秉承“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校风,带着建大人鲜明的烙印,在广阔天地中开拓探索。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精神,熔铸为拼搏奋进的不竭动力,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转眼间,挥手在即。我们即将背上行囊,奔赴五湖四海。衷心祝愿母校建大,英才辈出,华章永续!祝愿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康泰,桃李芬芳!祝愿2025届的毕业生们,毕业快乐!愿我们永怀热爱与梦想,以龙马精神践行乾坤之志,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 —唐紫聪(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
  在建大的三年时光转瞬即逝,最让我难忘的是接触无人矿山技术的实践经历。课堂上学习的采矿理论,在参观智能矿山实验室时突然有了未来感——当看到无人机在模拟矿坑中自动巡检,远程操控台实时生成三维地质模型,才意识到资源学院的产教融合早已接轨“智慧矿山”时代。
 如今毕业,行囊里不仅有书本知识,更有我在实践中读懂的中国故事。感谢建大,让我在传统资源领域触摸到了科技的脉搏;感谢资源学院的实践培养,感谢国际学院的人文关怀,更感谢导师江松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这片土地,让我的留学时光与如此震撼的时代故事相遇!
  — —班尼(资源工程学院利比里亚籍硕士留学生)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