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草堂的秋
◇胡晨洋(文学院)

  中学时代的语文书里有数不清的奇思妙想和赏不完的灵动笔触,而我却偏爱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它无需华丽的辞藻,仅凭纯粹的语调便道尽了北平秋日的辽阔与悲凉、生活的悠然与闲适。我被他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天所吸引,于是在学过它之后的五六载光阴里对秋都有着别样的柔情与憧憬。
  2023年,我辗转求学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这所坐落于秦岭北麓的大学满足了我对秋日的所有幻想。
  同在北方,郁达夫写的淅淅秋雨,写的秋晨院落,写的西山虫唱……都格外的清凉、清闲、清远,他用以动衬静来彰显清的深味,秋的韵味,然而在我看来,草堂秋天的雨、建筑、声响虽都未突显“清”的雅致,却别有另一番韵味。草堂的秋雨,是豪迈爽朗的,不带一分缠绵与迟缓,来得快,来得急,不像北平的秋雨那般清冷孤寂。这雨滋养了近千亩的广袤草坪,使得草坪的绿意竟比春秋日更为盎然挺拔。草堂校区秋晨的建筑,也没有清闲的感觉,沿袭秦汉建筑风格的学府城—图书馆建筑群在晨光沐浴下显得庄严肃穆,络绎不绝进出于此的学生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我好像从未听见过草堂秋日里的虫唱,却常常听见的南山竹林里的鸟鸣,叽叽喳喳的,吵是真的,热烈欢快也是真的,它们像是在为这美好的季节而歌唱,而不是像北平那样,用虫唱来衬托秋日的宁静与深味。
  在草堂也感受不到北平秋日的那种“静”,或许是因为此时稚嫩的我不如彼时郁达夫的思想情感充沛,看不到怒号秋风咆哮下的平柔,也或许是因为地处大西北的草堂本身就是粗犷热烈的,秋也不例外。草堂的秋是闹的,总是会有阵阵狂风席卷过校园在空中发出“咻呼”的声音,同时把在校道上走着的同学的衣服吹的猎猎作响,吹落的金黄的银杏叶和枫树叶在学校随处落下,即处安家,踩上去“沙沙、沙沙”……各种声音交织掺杂,交织编排成秋的摇滚乐曲,不显杂乱,趣味横生。“秋风起时,疯狂的摇滚才能聚敛成爱的语言。”我们都会在秋日里遇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草堂的秋,是粗犷中带着热烈。
  中国文人骨子里自带悲秋情节,数不清的关于秋的作品都以悲凉作为底色,借以诉说内心衷肠,纾解内心苦闷。我也曾被这种风格吸引,为赋新词强说愁,在中学时代模仿文学大家写了不少悲秋的文章,现在看来确实是有些“东施效颦”。见识了草堂的秋天后,我才恍然大悟:在少年人的心里,哪怕是萧瑟的秋天也应该带着热烈气息。草堂的秋天,虽然树木凋谢,色彩灰蒙,但那金黄的银杏叶,在阳光下闪着熠熠生辉的金光,也不乏生机勃勃之感。秋风拂过,落叶飘满大地,阿姨也没去清扫,灿烂金黄的叶子散落各处,也不失为一种美景,形成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观赏区,低语诉说着这秋天的温柔故事:“落叶飘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它们在泥土中化作养分,滋养着新的生命,丰富着这个世界。”少年人啊,不要被悲秋的情绪裹挟,生活不会因为季节的更迭而停滞。即便是在这看似萧瑟的秋天,依然有无数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草堂的秋,是清静中带着生机;是粗犷中不乏温柔;是悲凉底色下暗潮涌动的生命力。
  我爱这样的秋,它让我沉醉其中,让我学会思考。在草堂的秋日里,我看到了生命的律动,每一片落叶,每一缕阳光,都在唱响生命无限的可能。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