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亲仁阁食记
◇鱼大麦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独具的人间烟火气,不仅喂养着肠胃,也格外地滋润着情感,温暖着记忆。作为摸爬滚打多年的一名吃货,我对学校附近的招牌餐饮算是耳熟能详。大到数颗星星级别,小到苍蝇小馆,总能轻易地找到安放舌尖之处。这十余年来,亲仁阁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2010年11月3日,亲仁阁试营业了,初期推出的鲜肉包子为纯手工制作,馅料多为现场剁制,肥瘦比例适中,咸鲜调和适度,口感饱满而不柴。对常在价廉、物美之间纠结的食客来说,还有什么再三挑剔的呢?几口大锅蒸透垫着屉布的包子一端出来,就被抢购一空。转身出了门的食客有的甚至顾不上形象,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爆出的汁水顷刻充满了口腔,冒出了阵阵热气,一路上很是引人注目。后来,为照顾到更多的人,店家尝试过限购,即每人每次不能超过5个。食客要么数次上阵,要么一家人都来排队,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再后来,大概成本投入太大,这一款包子消失了,我去亲仁阁的次数也就少了。
  2017年2月中旬,后勤饮食中心接管了亲仁阁。二楼开设的银杏西餐厅在周边很快火出了圈。乃至2019年的年底,在行政楼广场北面的东侧,我还给慕名前来打卡的大一新生指过路。临近金秋,食客从楼侧铁灰色的宽梯拾阶而上,再找寻一处角落坐下来,耳畔回荡着轻柔的旋律,窗前站岗的一排银杏已是满树金黄,有风拂过,飘落的树叶洋洋洒洒,晌午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处漏下,呈现出斑驳的效果。这样的下午茶时光,无论是两人对坐还是个人独处,都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我还在二楼的包间招待过家人、同事和朋友。曾有一段日子,不必看菜单,时蔬小炒、红烧肚裆、芳香排骨、蒜香鲈鱼、农家小炒肉、双椒鸡捞面、小白菜烩土豆、香酥黄金带鱼等菜名一气呵成地脱口而出,在服务员和大家惊讶的眼神中,顿时多了一份小小的凡尔赛之感。
  相对于二楼的高大上,一楼大堂要更加接地气一些,也是我经常去光顾之地。这里人多、热闹,流动也快,价格亲民。大多数人吃完,起身把座位让给了来回游动端着盘子眼巴巴等候着的顾客,再把餐具放到位,抹净嘴角出了门舒展几下双臂,再次迎来满血复活、元气满满的自己。
  在大堂里,遇见熟人是常有之事。打声招呼,凑张桌子,谝会儿闲传,在吃之外,彼此之间又知悉了学校方方面面的碎事几许。比如,北边的馍每袋5个仅卖2元,妥妥的良心价。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设了两个时间点准时开卖,卖完为止。常有灰须白发的老人排了长队,好说歹说也不肯提前开卖。对于行政办公坐班一族的我辈,能够买上这一袋馍,大概率要归因于当天人品值高涨、好运气爆棚。我建议把时间调整一下,或者下班后加一轮售卖什么的。师傅听了,也记下了,说是要向上反映,然后就没了下文。谈起这类事,我们不由得笑出了声,再低头一看,桌上的餐盘早就见了底。
  疫情防控的当下,孩子居家上网课的情形多了起来,为保证午觉时间,就近去亲仁阁午餐成了不二之选。有几家档口去得多了,和接待师傅也就熟络了。他们的记忆力超级好,一看是我,“汤少一些,青菜多一些!”直接给里面忙活的伙计先行喊上了。卖卤货的小哥习惯了向我推荐新推的菜品,我很少拒绝,口味上的新总得去尝试,说不定就是一份惊喜,何乐而不为呢?
  仔细想来,亲仁阁之所以能在风起云落的餐饮场站稳脚跟,跟“教职工食堂”的定位有莫大关系。其前身是招待所的餐厅,如今时过境迁,原属于招待所的那两排标间被改造成了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公场地和留学生宿舍,数次装修过后的餐厅则华丽变身为亲仁阁。四季轮回,亲仁阁在晨光暮影里迎接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每一次从亲仁阁进出,都能看见徐先生当年亲笔题写的匾额,不知不觉之间,身在校园近三十年,奔波冷暖已属生活日常,而激荡心胸的充盈之感亦始终挥之不去。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