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五“为”当先教无止境
◇张华
  每次荣获“优秀主讲教师奖”,我都会反躬自省:自己的教学对得起这项荣誉吗?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个奖项是对我的鼓励,更是鞭策。
  教无定法,但有定规。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五“为”。
  教学为先。《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师理应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明确教育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这样才算接近“师道”。
  育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教师教学要目中有人,应时常反思自己:课堂上有多少内容教到了学生心中?有多少内容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而长久的影响?
  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精神品质和人格操守对学生有重要的感染、熏陶、引领、示范作用,对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品格高尚、行为端正的人。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呈现的人生大舞台。
  学高为师。教师应对所讲授的内容非常熟悉,并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应转益多师,学而不厌,取长补短,不断汲取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一届学生又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防止知识老化。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兴趣为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所谓“君子三乐”之一,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绪和乐趣可以直接感染学生。对教师而言,其对所授内容越熟悉,理解越透彻,体悟越深刻,越能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但不能实现,其过程亦无乐趣可言。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思考越主动、越深入。教学内容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才会对其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产生长久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教无止境。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写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将蕲至于良师者亦然。教师如欲达到教育艺术的境界,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不可为名利所诱,不可存“速成”之念,宜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潜心育人,静待花开。
  (作者系文学院中文教研室教师,获2013—2014学年、2015—2016学年、2017—2018学年、2019—2020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