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红 条
◇李廖赢(文学院)
  这是种很奇怪的树。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它不是树。粗、短的一个墩子,长出许许多多极长、极有韧性的枝条,初为淡黄或绿,至熟则红;枝上满是暗绿色的“叶子”。说是叶子,其实只是些霉丝般的枯绿。状似霉丝,触则更似:一触即断,且流出黏稠的黯绿汁液,味极恶,沾之须立洗手。
  我家乡管它叫“红条”。
  红条的墩子是不生长的,只长枝条。春、夏长了两季,入了秋,风一吹,便褪了黄与绿,那些“霉丝”也全掉了,俨然一片秃秃的大红。成熟红条的枝,似血般的赤红,韧性极富。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至于它学名是什么,须问树类专家。
  红条是很细的,至多拇指粗,长度则不一,几米都有,不过大多一米五六,也有四五米的,只是极罕。就是小指粗的红条,非壮汉不可折之,令人惊叹。
  因为红条韧性好,故可以当作“鞭子”用。村里老人说,抗战时期,我们村也组了民兵,去抗日救国。那个时候物资短缺,枪支就更不用说,正规军队都分不到人手一条枪,民兵可想而知。民兵除了队长有把老枪,剩下的人只能拿着红条。红条是能抽死人的,抽起来呼呼作响,只一下便皮开肉绽。
  南方的汉子们,穿着草鞋,攥着红条,一路向北,奔赴国难。有很多敌人死于红条下,也有不少的英雄被敌人抓去,红条抽开皮肉,白骨埋于青山。
  红条的赤红,有血的浸透。
  红条还可以编箩筐。红条编成的箩筐经久耐用,可负重物,是上品。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在未参军前便是大别山编筐的农人。我总是无端以为,李云龙是用红条编筐,可惜未曾去过大别山,不知大别山生不生红条。
  历史课本中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我小时候上这一段历史时,常忿忿然:若是淮海战役在我们那儿打,说不准就成了“人民用红条箩筐拎出来的”。
  不过肯定有战斗是用红条箩筐拎出来的,国家需要红条的时候,红条不会闲着。
  红条箩筐真的好。近几年脱贫攻坚,家乡的红条箩筐出了很大的力气。我们那的一个商人,开了个编制品店,主要卖红条编制品。改革开放后,他把公司开到了外国,而且把招牌也带了过去,一直在外国的店里挂着。他靠红条发了财,成了我们村的“员外”。他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每每提起,总是很感谢红条。
  红条还可以生火,是极好的柴。红条不易燃,却极耐烧,一根红条扔灶火里,能烧一天。我的家乡是穷地方,过去大多用不起煤炭,便用红条代替煤炭。家家户户都有柴房,最里面码这一堆齐整的红条,斧头砍成。
  红条耐炸。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几对红条长筷(大概有三十厘米左右),逢年过节炸糕或者炸麻花等别的吃食,需要用到红条长筷。翻滚的冒泡的油锅,别的筷子,一入则黑,甚至折在锅里。红条筷子则不然,伸进去只稍改色,夹取东西全然不受影响。不过现在都用笊篱,很少见红条长筷了。
  村里有个老红军,有一双极好的红条长筷,宝石般的暗红,油亮油亮,用一根去敲打另一跟,声音极脆极响。
  那双红条长筷,他用了一辈子。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