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弹指已走过了25年的教师生涯。曾经我以为,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自己只要经过几年不懈的磨砺,在这个岗位上肯定能驾轻就熟、如鱼得水,但当我踏上讲台,发现自己面对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每一次的课堂,知识的传递只是媒介或桥梁,如何借助这个桥梁去检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和碰撞?如何借助这个媒介去实现一个生命对更多年轻生命的影响?如何在与这些年轻生命的互动中向他们呈现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和谦卑?也许,这才是每一次课堂里真正最温情最有魅力的所在。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把教学过程不只看做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当作一门与人有关的科学,去探索、研究和实践,以下浅谈对此的两点体会:
首先,教师自身的状态会深深影响学生及所讲授的课程。备课是每次课前必须经历的过程,以前备课只准备要讲授的知识,慢慢发现,真正的备课,准备要讲授的知识只是备课的开始,最重要的准备在于教师这个人本身状态的准备(备课=准备知识+准备自己),或者说是教师如何运用自己这个人本身。我个人的体验,“课”,几乎从来都不是孤零零的一种客观存在,“课”在教师这个“人”中。许多时候,学生是因为教师这个“人”而爱上了他所教的那门“课”,从而才记住了这门课所传授的知识。所以,“课堂情境”、“人”(包括老师和学生)、要讲授的知识本身,三者都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作为一节完整的课,一方面,尽可能将课程内容的讲授方式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教师课前准备自己,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内在更稳定和专注是备课的重要一环。
我上学期讲授C语言课程,课程考试结束之后收到一个学生用微信发来的一段很长的文字,他告诉我他本无意选这门课,但因为没有选上想选的其他课,所以被迫选了我这门课。本来打算想要“水”一下这门课的,结果因为太喜欢我了,所以喜欢上了这门课。最终,这个原本想要“水”一下课的学生,这门课的考分在年级名列前茅。类似的事情很多,但这个学生的体验依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在欣喜之余,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又一次让我感觉到对生命的敬畏,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不辜负学生的信任。
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选择。教学既然是一门与人有关的科学,而人又是独特而复杂的,特别是大学生,青年时期的他们处于思维活跃、敢闯敢为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心智成熟度和阅历慢慢打磨的时期,他们的内在丰富多彩而又波澜起伏。所以,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尤其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点名代答到、打游戏等)的管理方面,秉承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的、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是可以不停为自己做选择的”的理念,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在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触发学生情绪的情况下,运用幽默和智慧引导学生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真正给予他们尊重、关注、陪伴和理解,让教学过程建立的“人”的基础上,真正体现以生为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最终回馈给老师的不仅是可喜的成绩,而且从长远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为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最重要的,他在这个经历中树立起了难能可贵的目标感和意义感,这些都将会是他一生的财富。而这,我个人认为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
(作者系土木学院结构力学教研室教师,获2013-2014学年、2018-2019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