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一下午,求夸”“看不进去书,求夸”“不想上新生研讨课,求夸”“从来没有人追过我,求夸”……近日,各种花式求夸和被夸在网络群里火热上演。不少高校学生在各自的学校建立了“夸夸群”。群里,成员们要么充满期待地求人夸自己,要么使尽浑身解数夸别人,更有商家借此展开定制服务,打出“夸女友送惊喜”“高材生在线夸”的营销噱头,明码标价地出售夸赞服务,有“走肾式”狂轰乱炸刷屏夸,也有“走心式”注重深度客户沟通,总之,就是各种或有创意或无厘头的夸奖、各种花式的溢美之词。
在一篇题为《男朋友拉我进了一个百人群,集体群友整整夸了我三分钟……》的10w+微信文章中,一位女生截屏讲述了她被疯狂尬赞后又因服务时限已到被移出群聊的经历。文末留言中,呼声最高就是也想要下单、入群体验一把。看来,“我想被夸”这件事儿,在大学生乃至已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心理基础”。许多人表示,学习累了,工作累了,利用时间间隙进这样的群能够很快就获得愉悦感,可以在一些奇葩的表述和脑洞大开的角度中,营造出欢快的、充满温情、充满激励的氛围,达到缓解压力、疏解情绪的个人目的。
压力人人有,鼓励人人需。当“夸夸”一时间成为一种“刚需”,似乎也折射了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大、压力多的普遍心态。回想以前,我们常常会听到专家们熟悉的指导意见:年轻人在遇到压力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可仔细琢磨起来,所谓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的。这往往来源于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省察——只有对自己有着准确的、客观的、自信的认知,才能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开启强大的调控模式,通过自我排遣达到疏导的效果。但是,还有许多人,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或者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本身就缺失了爱与赞美,自我舒缓、自我鼓励的调节能力较弱,那么,就需要求助于外界的力量了。
夸夸群现象的出现,正是对这样一些年轻人的情感和心理的一种满足——小时候,他们没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要
“向xxx学习”;工作了,干不完或干不好的工作,“不能找任何理由”……成长期的青年们,学业、就业、恋爱、工作,方方面面的压力总是需要一种轻松的方式宣泄出去;缺失的夸奖和鼓励,总是需要一种形式找补回来。因此,夸夸群更像是年轻人自我创建的一种“心理互助”形式,契合了年轻人的社交和自我需求。这种“心理互助”过程中,被夸者在受人夸赞时获取能量、重拾自信,调整了心态;夸人者在夸人造句时引经据典、花样百出,传递了快乐。即使许多人明确表示,知道“这些夸挺尬、挺假的”,但依然在心知肚明中乐此不疲。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能够理智地认知而不沉迷,如果能够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不忘自身“主业”,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甚而,如果有些年轻人,存在真正的心理问题,那就需要去寻找类似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去寻求更专业的心理疏导,而非只是在网上这一虚拟空间中寻找心理安慰,到头来,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和干预,没能正确认知压力、挫折、批评与赞誉,反而可能会更加心理脆弱。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应该是毁誉各受、宠辱不惊。因为,当从虚拟空间回归到现实,那些属于自己的困难、挫折和问题依然需要面对,你会发现,精神胜利法并不能蒙蔽客观存在,并不是一番“夸夸”其谈后就能够烟消云散的。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当你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有了足够的自信与务实的念头,做到得表扬而不迷失自我、有压力而愈挫愈勇、受批评而不丧失信心,才能笑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