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山欣也教授辅导学生设计方案 摄影李莉华摄影//李莉华 今年3月14日,丸山欣也教授整整80岁了。翻开他的简历,“退休”一词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时常旅居世界各地,他走到哪里就工作到哪里,所以他把自己创立的建筑事务所命名为AtelierMobile,也就是“移动工作室”之意。此外,他至今担任着日本NPO法人有形设计机构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在客座教授这一职业上,他的“余热”同样在高点。
1968年起,丸山欣也教授分别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东伦敦建筑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建筑大学、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2014年起,他每年两三次来到我校建筑学院任教,协助教学改革、参与基础教学等。
一晃眼就五年了,谈及未来计划,他说这取决于学校要求和学生需要。似乎只要被需要,他就能一直工作下去。也正是这种一直工作的状态,让他看上去全无“衰老感”——大红色的单衫外套、蓝色牛仔裤、休闲鞋,鼻尖上随意架着的眼镜、外套左上侧兜里的手机和笔、脖子上一根绿绳上挂着的钥匙,是他的全部“装备”。
丸山教授的朴素与真诚、和蔼与可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事开拍前,翻译提醒教室里的同学们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丸山教授见状立即摆手,意思是没关系,同学们照常讨论就好——这一“护犊子”的行为立即引来学生们几束满是敬意的目光。正如学生们平常评价的那样,丸山教授提倡用爱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不会轻易地说学生不好,更不会随意否定或限制学生。
丸山教授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用专业知识和爱心,帮助学生去实现他的方案,即便这个方案可能有些不稳妥或不科学,但也应该通过引导,使其从最初的不合理走向合理。整个完成过程中,他常常身体力行,参与到每个学生的设计中,在专业课上逐一地给予指导示范;也会带同学们外出去实地调研。譬如,在场地踏勘教学中,他会现场讲授并引导学生观察场地中的地形与植物,水流和风的特点。
一位学生说,丸山教授会选择和大家一起坐大巴出行,所到之处还自告奋勇地当“向导”。有一次在蓝田做设计,雨后的山路泥泞不堪,丸山教授却一路领先,以饱满、乐观的精气神感染着大家。
不管是以启智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自然中发现空间的因材施教,还是带领基础课任课教师对日本传统园林进行实地参观调研,丸山教授都让我校师生获益良多。在教学活动中,他时常有“金句”闪现出来:“在我教了老师们应该怎么去教之后,这些学生会感受到学习上的自由,这所谓的自由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希望大家都能随时保持怀疑,随时提问,这有助于你们发现新的东西。有问题、有疑惑是一个设计的开始。”……看得出,脱口而出的这些句子源于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的教学理念,由此带来的教学推动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同时,他是一位把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上的谦虚师者。采访中,他随手举起桌上放着的手机和梨比喻说,一个代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代表传统的思维和获取方式,我们要不断地去思考和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找到一种解决对立冲突的方式。“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专业的更新,我自己也需要再学习,不断摸索一些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2014年刚来的时候,丸山教授给一年级学生讲授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他把在日本创造的基础设计系列训练课程融入到风景园林基础教学,成为了一门固定课程——空间感知;2016年下半年开始,他给二年级同学进行教学改革;2017年下半年,他开发了一门新课程——构造感知,把构造的原理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让同学们用直观的方式从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在三年级课程教学中,他具体参与到居住区规划设计、公园设计者课程等……他就是这样,始终都坚持在教学一线,观察、研究和探索着。
他坦诚地说,建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不过有些不怎么主动在设计中做出带有挑战性的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重视用工作模型来推敲设计方案,经常说要学会用手思考,手、眼和脑协同工作,要让手的操作去不断刺激大脑,这样才会不断涌现出好的改良方案。同时,他采用鼓励式教学方式,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指引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完善设计思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同学们私下里称他为“丸爷”。当翻译把这一“爱称”告诉他时,他竟然是第一次听到,然后笑着频频说感谢。他身后的白板上,是学生在他前几天生日时,画上的大大的双层蛋糕,和阿童木手持鲜花奉上的图案。听说丸山的笔记本上,有着他画的各种各样的兔子,因为他在中国生肖里属兔。
不知何时起,丸山教授和建筑学院的师生都把彼此当做了家里人。春节期间,建筑学院特意准备礼物远寄到他东京的家中慰问;丸山教授在校期间,学院专程为他安排了低层住宅,以便阳光更好地晒到室内;风景园林系的董芦笛老师带领师生连续两年为他举办生日会;今年,学院特地为其80大寿准备了寿星蛋糕……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心意,都是我校师生与丸山教授之间家人般的情谊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