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师者典范
◇童根树
    陈绍蕃教授指导研究生

  我是1983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结构工程系的。当时钢结构系主任夏志斌先生特别推荐我考取陈先生的研究生。他说陈老师是首批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是钢结构领域最有成就的教授,要考钢结构,陈老师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未加思考就慕名报考了陈先生的研究生。
  进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后,陈先生以及当时的学校领导、系领导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点点滴滴对母校以及对陈先生感激之情言之不尽。
  那时陈先生正在撰写专著《钢结构设计原理》,每一章陈先生都要参考大量的国内外书籍,每写完一章后都给我们阅读。通过研读这些经过陈先生总结的钢结构稳定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初级阶段,就能够站在与国际水平相同的起点上。
  在研究生阶段,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支撑设计的文章,就是通过陈先生这本书掌握了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后,在陈先生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在美国AISC规范和其他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金属结构稳定性设计导则》中得到多次引用。一开始就能够站在国际前沿水准上,这就是选择名师作为导师的独一无二的优点。
  除了课程学习,陈老师还推荐结构稳定理论的最新书籍要求我们学习,在博士生阶段的高等稳定理论课程中,选择了三本欧美学者撰写的英文稳定理论著作,复印后作为教材,这些著作和陈先生的著作一起对我今天的工作和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陈先生非常鼓励创新,读硕士时,一年基础课学习完成后,在陈先生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课的学习,使我们得到了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我按照要求进行了三个课题方向的研读,其中之一是薄壁构件中局部失稳和整体失稳的相互作用,在当时这是很热门的课题。我在阅读报告中提出了将研究残余应力影响的短柱实验法推广应用于这个问题,陈先生认为有新意,特别安排在教研室作了报告。第二篇读书报告是关于格构柱的相关屈曲,报告后来写成了英文在JCSR发表了。第三篇读书报告是蜂窝梁的应力和挠度计算。
  陈先生还非常注重学生们实践经验的积累。获得博士学位后,陈老师推荐我到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一段实践的实习,得到了那时作为高校教师很难得的设计工作训练,与但泽义、尹元初等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陈先生一生都奉献给钢结构事业,除了工作,对于名誉、待遇等生活的其他方面,他的要求非常少。他待人非常谦逊和气,平易近人。我在学生时代撰写的发表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上的论文,他就坚持不署名。学生时代和成家之后,我曾在陈先生家度过好几个除夕之夜。对国内各单位人员来信请教的问题,陈先生都一一回信给予解答。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1995年期间,先生非常支持我调往浙江大学工作。于私,使我能够在我父母最后十余年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于工作,也是获得更好的平台。
  先生在97岁高龄,还在评阅期刊论文,独立地在国内外的专业期刊上还能够看到先生撰写的文章,看到其他人写的文章存在问题,会写信指出,给出专业指导。在《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中压杆的局部稳定方面,先生试图淡化压杆的长细比对宽厚比限值的影响,我认为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例如,工字型截面压杆的翼缘的宽厚比限值,压杆绕强轴整体失稳时,不管压杆的长细比如何,作为整体承载力的近似,可以采用边缘纤维屈服准则,翼缘作为边缘板件都达到了屈服,其宽厚比的限制与长细比的关系是不明显的。先生未竟的事业,我们后辈将继续努力。
  先生去世前还在为钢结构事业不停地耕耘工作,现在我国建筑业正在转型升级,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钢结构建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后辈更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推动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