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西安建大九旬教授捐三项专利 希望新技术广泛应用

  1月11日,在省质监局和省住建厅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九旬教授姜维山无偿捐出自己的三项专利,消息宣布时,会场掌声经久不息。 
  

三个专利都与螺旋箍筋有关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系列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其中《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用到了姜教授无偿捐出的三项专利。
  姜教授生于1927年,退休前任教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际知名土木工程专家、国际组合结构协会成员、科技部专家组成员,也是我国螺旋箍筋推广的首倡者、“约束混凝土和型钢混合结构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1月12日,华商报记者专程拜访姜教授,了解他捐出的究竟是什么专利?“这三个专利都是有关螺旋箍筋的,为的是约束混凝土。”姜教授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说,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常用钢筋混凝土的弊害。
  姜教授称,混凝土是由水泥、沙子、石子组成的,水泥和沙子硬化后会收缩,但石子不会收缩,造成了混凝土本身会有原始裂缝,在受力后裂缝还会继续扩大,甚至崩开加固钢筋的弯钩,遇到地震就会发生破碎,这是房屋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唐山地震令他几天睡不着觉

  “1976年的唐山地震瞬间造成20多万人死亡,刺激得我几天睡不着觉。”姜教授说,那么多人被埋在震倒的房屋里,建筑结构工作者是有责任的,应当设计出“震而不倒”的新建筑结构。于是,他在参与编制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时,建议增加抗震结构一章。
  “汶川地震中发现,房屋凡是按新规范设计就能减轻震害,但与抗震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还是有差距的。”姜教授说。
  为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姜教授的科研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后来才发明了螺旋箍筋。他考虑,既然常用钢筋会被混凝土崩开,能不能换一种结构加固,用螺旋箍筋把混凝土约束起来,但是想法虽好,这样的钢材我国却一时生产不出来。
  在姜教授近八旬高龄时,他几次赴京,和北京钢铁研究院联系研制高强度钢材,历时3年设计出了“高强密配封闭细直径箍筋”,这个设计的难点在于既要满足高强度,还要延展性很好,在螺旋时不至于被折断。经过2分钟上升到1000℃的高温加热,再迅速冷却,最终设计出来的螺旋箍筋,强度达到1100MPa,而我国普通钢筋的强度是300MPa。
  “经箍筋约束的混凝土根本裂不开。”九旬的教授就此强调。 
  

无偿捐专利是为推广新技术

  “实践证明这种技术不但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强度,还有着很好的经济、工程和社会综合效益。”姜教授说,2014年河北一个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的箱包城进行了试点。
  采访期间,华商报记者看到建设单位出具的一份文件中称,工程节约了41000立方米混凝土和11000吨钢筋等,减少劳动力约1200人,综合测算比当地同类型现浇结构降低成本约5%,工期减少约60天。工程提前投入使用,还为业主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姜教授解释,比起普通钢筋直径8-10毫米,螺旋箍筋直径只有5毫米,通过机械化批量生产,一分钟就能生产一根柱子所需的螺旋箍筋,因而能降低成本并加快工期。
  至于为何要无偿捐出专利,姜教授道出心里话,对于可能会用到这项技术的建设单位、设计院和建筑工程公司,如果需要掏专利费,恐怕不利于推广,而这项技术又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他希望能在更多的建筑上得到应用。
  “这项技术凝结了整个团队多年来的智慧和付出,如果技术得不到推广,我闭不上眼睛啊。”姜教授说。 
  

(《华商报》记者 杜鹃 摄影 强军)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