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资源大省陕西,每年的技术成果和服务交易额高达700亿,其中的绝大部分出自高校科研院所里。面对长期形成的科技资源外流、成果无法就地转化的现象,陕西该怎么办?拿什么让本地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重新回到”陕西?今天的《追赶超越陕西人》我们来听王磊团队的故事。
拥有30多项授权专利的王磊,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教授。十多年前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一直专注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坐落在苏州高新区的“中色德源”和“苏州君康”2家高科技企业,就是在王磊和团队的技术成果中催生而来的。
“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过滤技术,在环保、医疗、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长期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把控。预计到2020年,仅在我国的产业规模就达3000亿元。目前,苏州这两家企业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的“水处理设备组件”和“血液透析器”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也是供不应求,2016年的销售额有望实现2亿元人民币。
王磊团队迈出的这一步,不仅走出了“实验室”,甚至一下子走出了陕西。在高校、科研院云集的陕西,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没有留在本地创业发展?
原来,早在2011年王磊就想在西安建立一所企业。为此,他也曾跑过西安市某开发区,希望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可由于当时的体制障碍和产业认同上的差距,最后无果而终。反而是千里之外的苏州高新区负责人跑到了西安,向王磊递上了“邀请函”。
2016年4月13日,正在苏州出差的王磊接到了陕西科控集团投资基金负责人卢道真的长途电话。省委书记娄勤俭对王磊团队从高校走向市场的创新实践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破除着影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体制障碍。
卢道真被西安的创客们称为科技厅派来的“天使投资人”。原因是他所提供的一部分资金来自于政府,就是把过去财政给科技项目的无偿拨款,变成了现在的“股权投入”,集中力量帮助那些真正缺钱的早期项目。王磊团队的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的设想,正是卢道真努力寻找的服务对象。很快,省水务集团、西安高新区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决定,帮助王磊在西安组建公司。
与此同时,去年9月份出台的《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更在制度层面,坚定了王磊团队回陕西发展的信心。
这个被称为“陕九条”的政策规定,像王磊团队这样,用科技成果投资、创办企业的,今后将不再需要上级部门层层审批,成果转化的收益,团队至少可以拿到90%,并直接奖励给个人。
除了“陕九条”以外,2016年我省还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意见,让改革更接地气,让“双创”热度不减,全力释放出陕西科技人才和资源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部署项目3251个,围绕大数据、3D打印、机器人等先导产业,协同部署研发项目、平台和人才团队,超前部署了石墨烯、量子技术、基因工程、高端存储等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电视台记者 谢楠 王嘉毅 钱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