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
2007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我们都要奔赴自己所渴望过的事业、爱情和另一番生活,在那个热气腾腾的夏天,奔赴自己崭新的、热气腾腾的人生。如果你想看看那是怎样的转变,人人网、QQ空间和微信上,尽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晒。
2007年前后,中国经济正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走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为什么关注这一新闻呢,因为我大四了,我得研究这会对我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你看,那时的我就是这么大而无当、不切实际。其实,我的实际就是,在快速地找到一个好工作和要找好工作就得快点抓紧考研之间,我的人生面临一场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那时学校有好几个网络论坛,就属清幽小筑人数最多。我是资深会员,经常穿着马甲发一发帖子,等待大家疯狂灌水;或者有了什么样的个人问题都跑到上面,求关注求解答求投票求拯救,简直比百度还用得频繁;更有许多人以刷版为乐,写一些高水准的段子、爆一些加密的料、更新一些最及时的讯息,那场面,比现在的微信群热闹多了。听说到毕业时,论坛已成功发展了好几对恋情,多次组织名人和红人们线下聚会,还有很多人在上面完成以物易物、疯狂甩卖的毕业大放送。整个网络小社会繁荣昌盛,人人相亲相爱。毕业后的有一天,我试了又试,再登录也登录不上去了,留下的唯有无尽怀念。
年底,我止步于考研路上,去《美文》杂志社做校对工作以期留在那里。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整日挤着公交车取暖,想象自己上班以后就是这样的生活。
第二学期一开学,就发现在母校怀抱中的时日无多,想赖也赖不成的时候,我一改往日的没心没肺,开始一个劲儿地怀旧,那情绪比现在炙热多了。怀旧的方式是一篇一篇写博客,起因是韩鲁华老师写了篇博文,把我们班26个学生都点评了一遍。我也就代表我们班和我自己,为中文系每位老师写起了短文。
因为是中文系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我们总会受到额外的关心。几乎每个老师都被我们处成心灵上和人生路上的导师。我们在课业和找工作的间隙,总是“蛮横”地占据他们的时间,和他们谈天说地、欢笑诉苦,甚至有人泡在韩鲁华老师的办公室里准备考研。考研目标最远大的是陈恒,她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整个四年都在持之以恒地各种学习,英语的四六级成绩都快接近满分了。可考研成绩下来后,差分数线一分,她的骄傲有些溃不成军,在祁嘉华老师面前哭了。祁老师安慰和鼓励她再考,第二年,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复旦大学。
找工作的经历总是累人的。有人一副内心着急外表无所谓的样子;有人正针对性地提高着自己的各种能力:扮相可以加分,表达可以加分,亲和力可以加分;至于奖学金、参加社团和发表文章之类的,现在已经尘埃落定了,几年里谁付出了谁就收获了。
海子有一句诗,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对于我们,梦想原来一直都在很远的远方,可现在,一纸签约就要把它变成现实。4月一过,有人已经陆续地离开,直到照毕业照的那天,才齐刷刷地出现了。离别之情就是从那时开始弥漫,人人都抱了一摞毕业册开始写留言,并贴上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到了吃散伙饭的晚上,所有情绪都达到高潮——没怎么说过话的人也搂抱在一起拍照,有人挥泪,有人疯狂K歌,韩老师甚至还吼了一段秦腔,有人对老师说着感恩的话,有人静静地在角落里拍摄着眼前一切。
在这之后,每人各有归宿。我们都要奔赴自己所渴望过的事业、爱情和另一番生活,在那个热气腾腾的夏天,奔赴自己崭新的、热气腾腾的人生。如果你想看看那是怎样的转变,人人网、QQ空间和微信上,尽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