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应
201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我自豪地给全国各地的社团领袖发放着我们的校报,介绍着我们的校报,今年参加全国高校媒体论坛,我依旧在会场骄傲地发着我们的校报,这是我最自豪的事。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发我们的报纸了。
床头的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响着,伸手从床头抓起手机,是义轩在电话那头要我去交大给他们拍毕业照。
大四了,许多人淡出社团生活,开始为未来谋划和奋斗,而我依旧在陕西校媒这个学生联谊的圈子里活跃着。4月份有近20天,我都在位于团省委109室的陕西校媒办公室度过,早出晚归,偶尔周末也会去赶稿子,忙得不亦乐乎。
4月26日,陕西校媒换届大会,作为年度主席,我在台上做着工作总结报告,情不自禁间双眼就涌出泪水,台下,许多人陪着我一起流泪。我们都要离开了。
在换届的前一天晚上,羽佳在朋友圈给我留言说,“应哥不哭”,我说我会笑着离开。原本是说好了不哭的。也许只有真心付出了努力,倾注了情感,才能体会到泪水所包含的感恩和不舍。
5月20日,去宁海参加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换届大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区域联盟主席携手在聚光灯的指引下走过了令所有校媒人惊艳而向往的红地毯,佩戴上老校媒人专属的毕业纪念戒指,意味着我们这一批老校媒人进入沙滩俱乐部。一场青春盛宴就这样华丽地走过,然后谢幕。四年的校媒生活,就这样走过,然后悄然隐退。
清晰地记得,那年我大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校报记者团,也是我唯一选择的学生社团。经过面试、笔试等一系列的考核,成为记者团的一名学生通讯员。开始跟着老记者跑校园新闻,虽然大部分的稿子都石沉大海,还是屁颠屁颠地去跑,满心欢喜,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篇见报文字《文字有多远》,是一篇读者快评,全文总共就200多字,前后修改了五六遍。老记者刘和雨学姐鼓励我,“应子,你真棒,我们的稿子都没有上过头版呢”。我腼腆而又羞涩地笑着,内心满是欢喜。第865期校报,这是我发表的第一块“小豆腐”,至今这份报纸被我夹在笔记本里。
然后,开始学着写消息,写人物通讯。我应该庆幸,在我最美好的大学时光里,遇到了校报记者团。这个带给我成长,带给我友谊,教会我思考的地方。我引以为豪的社团。
记得2012年,代表社团去北京参加全国高校年会的时候,在农大1000多人的会场,我自豪地给全国各地的社团领袖发放着我们的校报,介绍着我们的校报,今年参加全国高校媒体论坛,我依旧在会场骄傲地发着我们的校报.这是我最自豪的事。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发我们的报纸了。
校报记者团让我结识了《西安晚报》,参与到晚报的校园记者队伍,参与到青春校园版的采写。因为后来参与到陕西校媒主席团的工作当中,晚报那边就参与少了。
在陕西校媒,我结识了陕西记者站孙海华老师,在她的指导下,我参与到一些真正社会新闻的采写当中。尤其是那一次去殡仪馆采访两个80后女入殓师,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震撼灵魂深处的认识,捍卫人性尊严的伟大。
后来,一篇3000多字的《80后女入殓师:守护生命终点的尊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
宿舍又放起了《毕业歌》:“这里有我们共同的家,有我们最美的年华”。是呀,大学四年,这里有我们最美的年华。
回首四年,恍然一梦,时光的闹钟催促着我们不能停步,我们只是毕业而已,我们不说再见,只是各自启程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