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建大并校之初,大学生就曾热情帮助周边农民建民居,房子建得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
当时,教师们到南郊沙井村搞调研,听到农民谈,校园里三层楼的学生宿舍每平方米造价47元,可村里一年前盖的普通平房,用料和施工都比楼房简单得多,每平方米造价却要40元,明显“贵”了。这是怎么回事?农民们想知道。
院长甘一飞认为,通过农村民居和学校楼房的造价比较,可以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否,就建议学生会组织同学利用寒假去开展调查,任务交给了建筑工程系二年级第十一班的陈正心等6名同学。
他们组成调查组,背上行李,到沙井村住了两个星期,爬上房子各处丈量,画草图,统计用材,把村里一年前新建与翻修的房屋分成三等,各选一个典型核算造价。同学们结合农村建筑特点,分析了造价高的原因:一是庭园式的建筑占地多、使用面积小;二是为了讲究房屋气派,骨架木料粗大、房檐也过高,用料费。
如何才能让农民建房的造价降下来?同学们想搞个工程试点,找到了正准备盖新房的农民张文希,为他做了一个设计方案,还利用废料做了两个模型。
同学们建议,把房屋骨架改成砖柱、人字房架。当地土质好,打出的土坯很结实,立面墙可多用土坯。同时,挑高的房檐适当降低些,门窗少用花格,多装大块玻璃。这样算下来,张文希的新房,每平方米平均造价只要17.8元。新房设计方案让张文希满意了,村民们也纷纷拉同学们上自己家,让他们为自己将来的新房设计新的方案。
原载《西安日报》1958年3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