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张凤婧
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家”是冷清沉闷。怎样形容他呢?我的父亲。对工作任劳任怨,早出晚归,很少言语,像极了“闷葫芦”,留在耳边的只有他的脚步声。
我的父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父亲的那种定义:严肃、刻板、认真、沉默寡言。他对我要求很高,不单单是学业,还有生活等各方面琐碎的事。周末不允许睡懒觉,写错的字不许用涂改液,桌子要收拾整齐,衣柜书柜最好不要在上面放东西……只要有一点乱了,他就会站在我背后,看我把东西收拾好。
每次他在我背后踱步,那“咚……咚……”的脚步声传来,空气的密度仿佛被压缩,大气不敢喘,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记忆中,小伙伴放学回家都可以先看电视,而我却要先写作业。经常忍不住动画片的诱惑,回到家一溜烟儿跑到卧室,将作业取出来在写字桌摆好,奔向电视机前,蹲着偷看。声音只调到耳朵能听到的分贝,一边看一边竖着耳朵听楼道里的脚步声。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脚步声。
当他的脚步声在特定时间响起,我便像兔子一样的蹿起来拔掉电视的插头,火急火燎地跑到卧室,然后装模作样地握着笔坐在书桌前写字,屏息听着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钥匙插到门孔里转动开门的声音。他在客厅转一圈,在卧室转一圈,每一步都走在我年幼的心尖上,一下一下,然后停下来,在我背后站着看一会儿……
后来,我的年级越升越高,他下班时间却越来越晚,回来时在楼道里的脚步声也越来越沉,脚步声开始伴着压抑的咳嗽声,渐渐地越咳越厉害。
高三那一年,每天晚上下晚自习,他都会准时在学校东门外等我回家。有段时间他的痛风犯了,左脚疼得厉害,却还是坚持去接我。跟在他背后,他的脚步声不再稳实有力,看他一拐一拐地上楼梯,我无数次伸出的手最终又缩了回去。
我想,三年里我与他的交谈对话少之甚少,只有偶尔诸如“吃不吃了”“记得带伞”“把药喝了”等日常的对话,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交流。我羡慕身边很多同学有一个幽默风趣的老爸,可以谈天说地,而我,却只有沉默寡言、脚步沉重的严肃父亲。
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他。
上大学前的某天晚上,我听着楼道里熟悉的跺脚声,知道是他回来了,忙给他开门。那天他跟我聊了很多,跟我聊大学,跟我聊经验,跟我聊人生,我感到他不再把我当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看了。他说,女儿啊,你比爸爸有志向有追求有能力,你将来一定比我有出息。
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踏踏实实做人,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对每件事情兢兢业业,少说话,多做事。他用自己的每个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现在我在外求学,有时一个人在宿舍,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就会想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