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青年成长的灯塔,当代文学的丰碑
◎高瑞龙
  在参加并见证“一路趔趄走来,感谢有你——贾平凹文学创作历程展”开幕之际,感触良多。记得二十年前,贾平凹老师担任学校人文学院院长期间,受邀给学生作报告,他说:“叫我说,不如让我写得好”。他说自己不会讲话,那是谦虚。我是真不会讲话,就借此机会,说些自己的感受——在我心目中,贾平凹是青年人成长的灯塔,更是当代文学的丰碑,一部部作品脍炙人口、耐人寻味。
  我从中学就读贾老师的作品,很受教育。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山西大学主办的一份叫《语文报》的报纸上,读到贾老师的一篇散文,虽然名字已记不清了,但至今还记得读完之后的感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为大山深处的一名中学生,当时就认定这位作者不一般。后来,又陆续读到他《爱的踪迹》《商州初录》等散文集,才知道贾老师是大作家。直到1992年,贾老师的《废都》出来,一时沸沸扬扬,才真正了解到,贾老师是文学陕军东征的主力,是陕西作家的旗帜性人物。
  读到他的散文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秦腔》。文中他把秦人吼秦腔的磅礴气势、秦人看秦腔的翘首以待和如痴如醉,都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有一处细节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他写道:“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那段描写,使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戏,还不懂秦腔时没那么投入,在戏场左顾右盼,但所看到的场景正是如此。看到自己曾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场景,被作家跃然纸上,那感觉真是绝了!
  后来,我到了建大上大学,留校工作后见到贾老师真人,有机会聊过几次天、吃过几次饭,感受到他的为人谦虚、坦诚朴实,令人尊敬,也让人如沐春风。他平常对吃饭要求很低,都是些面辣子、泡馍等小吃,但他对写作却是要求极高,看得很神圣。一部部呕心沥血之作,从风土人情,到人性与社会,都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真善美的打动,给人启迪和鼓舞。
  记得初读贾老师小说时,我是不大读得懂的。但从《浮躁》《废都》到《秦岭记》《暂坐》,再到今天的《河山传》,都一路粗略读来,虽然囫囵吞枣,理解甚微,但诚如作家三毛所说,“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也在努力地看,期待对他的作品理解得更深一些,对他所记录的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贾老师说,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是一路趔趔趄趄。但从他崎岖坎坷的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他那份对文学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人性的探究、对社会的剖析和对生活的热爱。今天的文学,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浪潮汹涌中泥沙俱下。但文学的本质坚守,仍然是成风化人、是培根铸魂的。文学能够照亮我们灵魂的底色,让人文的亮色更加耀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祝愿贾平凹的文学之树常青、中国文学之源长清!
  (本文为作者在“一路趔趄走来,感谢有你——贾平凹文学创作历程展”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删节)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