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1版
发布日期:
回归常识 回归本源 回归初心
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党委书记 朱晓渭
文章字数:5,67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国之大者”念兹在兹,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2035年)》开篇提出的重大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号工程”。当前,学校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既要抓住关键,在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也要抓牢根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回归常识、回归本源、回归初心,全面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学校落地见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筑牢坚实根基,提供强劲动力。
    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全面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前所未有,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其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同样前所未有。
  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确保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动摇。
  这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育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涉及办学方向、育人体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等全方位全过程。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是对这项工作的系统部署,行动路线清晰、制度支撑坚实,确保方向不偏、靶心不移、力度不减。
  这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办教育,要始终把“培养大写的人”放在首位。当前教育实践中一些功利化、工具化倾向,偏离了这一根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守正,也是回归,核心是系统性重构,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与实践养成,推动教育向启迪心智、涵养人格、发展潜能回归。
  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筑牢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基础工程。要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这是回应人民期盼的核心体现。一个家庭培养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家长满怀期待,把孩子送到学校,希望我们能把孩子教好,成为改变家庭命运的栋梁之材。这份信任,重若千钧。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精准回应人民关切,着力培育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学识扎实、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获得发展自身、回馈家庭、奉献社会的能力。这既是检验育人水平的核心标尺,更是衡量人民是否满意的关键指标。
  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青年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思想观念尚未成型,极易受到极端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守土尽责,牢牢把握主动权,加强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确保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近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含糊,广大干部教师知责尽责,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很有成效。总体来看,学校思政工作体系不断优化,“三全育人”格局逐步完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学校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千问千答”工程影响广泛,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深入传承,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靓丽名片。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对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对标“双一流”建设形势任务,我们还在思想认识、引领作用发挥、育人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第三轮“双一流”决战决胜迫在眉睫,已进入最为关键的冲刺阶段。我们要聚焦“双一流”建设,兼顾当下和长远,将立德树人工作作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系统性思维、创新性举措、钉钉子精神,破解深层次矛盾,精准发力、持续用力,融入“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定盘星”。一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切实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办学实践。有的同志讲,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想恰恰相反,工作任务越繁重、越艰巨,政治学习越不能放松。学院党委行政要按照“班子讲政治、书记懂学科、院长重党建”要求加强学习,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政治能力和理论素养。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掌握教育规律,也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方向。要把习近平《论教育》作为案头书,深入研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立足育人实际,找准目标定位和工作切口。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要多到教研室、实验室、学生宿舍走一走,多与师生谈心谈话交朋友。要善于利用讲党课、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理论宣讲和动员部署,不能只做传声筒、搬运工,要真心实意回应师生关切,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困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信任与支持。实践证明,哪个单位思政工作做得好,哪个单位就人心凝聚、昂扬向上、战斗力强。三要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把学校办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各位领导干部要严格落实听课制度,把听课作为政治任务,特别是听思政课。能去教室的,尽量进教室听课。要察实情、真反馈。不能应付差事,走马观花。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创建全国党建示范校为契机,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建和业务融合落实机制,确保业务延伸到哪里,党建就覆盖到哪里。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探索完善“两个作用”发挥机制,引导党员师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亮身份、争先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系统优化顶层设计。增强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在顶层设计中“融得进”、在实施路径上“落得实”,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要加强总体规划。结合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制定学校《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确保立德树人与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前期宣传部牵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收集整理了全校28家单位的1320条实践清单和45项特色做法,初步形成了我校实施方案。要突出育人规律、时代特征和建大特色,持续优化和完善,力争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二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目标导向、任务牵引,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形成“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要加强全过程质量文化建设,明确学分配比、路径闭环和评价标准,让“五育”融合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三要加强制度支撑。向制度要活力、向制度要动力,系统修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方面规章制度,建立立德树人工作制度体系,确保政策导向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形成“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的办学育人环境。四要强化资源保障。在校园建设、空间布局、环境营造、后勤服务等方面,都先要充分考量立德树人工作需求,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加强经费投入,在师资配备上加大倾斜力度,让学生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有条件、有保障、有底气。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当前,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唯有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才能不断激发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一是学科专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专业学科设置是否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就业质量都是重要的风向标。要大力推进“四+”转型,加快专业
  体系重构。各学院要深入调研,逐个专业诊断,该调整、该裁撤的要及时调整裁撤,要加大与头部企业订单式培养,加大微专业试点推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确保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育人模式要加快转型升级。当前,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一日千里,对传统教育范式影响深刻。我们办教育,重心要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上半年学校举办的环境类学科立德树人论坛,邀请多所知名大学环境学科共同研讨、交流经验,是一次有益探索。要大力推动课堂革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话语方式,让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要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劳动实践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三是治理能力要加快转型升级,以技术赋能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精准分析学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实现育人过程可追溯、育人效果可评价。要以破“五唯”为导向,探索教师代表性育人成果评价,让“潜心育人者”有尊严、得实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定突出以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帮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一要推动日常教育管理精细化。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完善动态调研机制,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精准化的指导和支持,让教育管理直击学生成长重点焦点环节。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关怀,健全四级工作体系,提升早期发现、科学干预、有效转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被关注、被关怀。二要推动协同育人全员化。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是育人的主体,都有育人的职责。近年来一些高校毕业典礼上,楼管阿姨、食堂师傅的发言满怀真情、直击心灵,让学生懂得关怀、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我们既要做到有教无类,也要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在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研究生导师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调动管理岗位和后勤保障人员的主动性,让育人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有温度,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楼一树都有内涵,让学生能感受到环境的温情、服务的贴心。三要推动学风培育常态化。良好的校风学风,能给学生润物无声的力量。要把培育优良校风学风作为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抓好故事挖掘,典型选树,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宣讲,用身边青春典型激励身边人。要指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让校园文化成为“无声的导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塑造品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着力提升教师能力。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对学生的思想、能力、言行影响最为直接。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全面提升育人能力,争做好老师、大先生。一要提升“传道”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广大教师要有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断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教堂,把真善美的种子洒在学生心里,这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二要提升“授业”的能力。好老师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且应具备知识更新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原来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现在来看,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得有一泉活水。要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和产业升级,加快知识更新,并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要树立“课比天大”理念,不断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为学生的发展打牢专业基础。三要提升“解惑”的能力。教师要能为学生释疑解惑,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既要能给学生讲清楚,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心、对谁用情、如何用力,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要能讲清楚行业转型背后的深层逻辑要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有理论的高度和思考的深度,要用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决守好底线红线。底线红线一旦失守,将是一失万无,后果不堪设想。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更要有“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睁眼睡觉”的警觉性,严防死守,防患于未然。一要筑牢政治安全底线。二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健全安全风险研判、预警、处置机制,压实安全稳定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要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实战演练,提升应急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一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闭环体系,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强化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教育,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心慈手软。四要守牢廉洁防线。锲而不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紧盯招生考试、基建后勤、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学校发展与每位教师命运与共。建大发展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最光荣的建设者!全校上下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为教师潜心治学、追求卓越厚植沃土,全方位营造尊师重教的温暖环境,让每一位建大教师都能感受到归属感与幸福感,引导广大教师把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刻进骨骼、融入血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科技自立自强的助力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苦干实干加油干,奋勇争先“创一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本文节选自校党委书记朱晓渭在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新入职教师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