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书写建大发展新辉煌
— —在2024年第二次院长工作会上的讲话
◇校长 赵祥模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今年第二次院长工作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准确把握学校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考量部署当前与未来一个阶段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目标与任务,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进程。
在上半年院长工作会上,我们对一流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体检,在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明确不足后,就特别提出了深化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的工作方向与要求。暑假开始,各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发展态势总结分析,研讨制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刚才,各学院立足各自学科专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展目标,汇报了上一阶段的工作举措和成效,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思路和重点任务,我听了很受启发,感触颇多。下面,围绕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我讲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转?
— —提高站位、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学科专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双一流”目标,关键在学科。但必须指出的是,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是我们适应新时期办学育人需求、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1.顺应时代的历史使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然要挑重担、立潮头,积极推动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新的特殊重要使命,也是历史使命。
西建大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助力国家发展建设的时代重任,近70年来历经沧桑却初心不改,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办学育人、笃行不怠,当下又成为下一个最有希望进入“双一流”的陕西高校,站在这样绝好的历史方位、关键节点,我们更加要须臾不放松、无一日懈怠,加快转型升级,以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助推党和国家事业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国有所需、我必前行!
2.科技革命的潮流实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太空技术、生物技术、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带来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显著变化。土建行业经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模式已经过去,我们必须在周期调整和结构变化中寻找新方向。目前,我们的学科体系与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形态的变化还有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果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去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培养出未来建筑科技领域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可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落伍、掉队。我们也看到,好多同类高校已经早早动起来了。比如,同济大学多年前就转向关注“低碳、智能、韧性”发展,2018年率先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今年更是借着校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发布首个“知识大模型”-CivilGPT,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聚焦电网、风电、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成立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联合校内其他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探索,各项成果不断刷新。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不少高校也在学科转型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这种大形势下,我们怎么样才能顶得起、立得住呢?就是要在稳住学科建设基本盘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闯出一片新天地!
3.学科发展的规律必然。和其他事物一样,学科也有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会经历“创建—提升—成熟—转型”的过程,也会在与环境的适应中进化或退化甚至消失。从知识生产的视角看,驱动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学科建设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旧的问题在不断被解决,新的问题在不断被提出,学科也就需要不断转型升级。
自1983年起,学科专业目录已先后更新6个版本,学科门类的数量从10个增加到14个,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最新增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表明我国科技发展已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已难以解决当今科技发展面临的复杂多元问题。从我们学校的发展历史看,也经历了多轮学院、学科、专业、系(所)的调整,大多数学科专业的传承仍在,但内涵外延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志们,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加速迭代,我们的学科专业也只有不断转型,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4.人才培养的现实应然。当前,土建类专业的招生就业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是土建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去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面对挑战,各高校竞相在专业转型升级、学科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作出改变。如东南大学将“土木交通类工科试验班”改成了“智慧基础设施与智能交通类工科试验班”;同济大学推进“土木工程+计算机”“+数学”“+力学”“+材料”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土木工程学院与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开设“数理强化班”,与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联合开设“力学实验班”。我校去年合计志愿率倒数前5名的专业绝大多数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专业;而前5名的专业却是我们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专业,反映出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还是较为传统陈旧的。我们必须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专业在交叉融合与转型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二、转什么?
— —突出特色、补齐短板,进一步明确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1.转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学校印发《“11445”发展新格局建设方案》已经近三年,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确实完成了不少重点目标和任务,各项工作都有不小的提升,学校上下的精气神倍增,冲一流的信心十足。但学科“四+”转型升级的推进却相对较慢,在一些新兴、交叉方向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培育新方向等方面,至今没看到卓有成效的推进举措和实效。
问题出在哪里?我想主要还是意识还不够,追求卓越、追赶前沿的意识不够,转型升级的动力、争创一流的能力自然不会足。清华大学早在2009年就开始围绕学科发展建设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很多院系至今仍在延续,同时也拓展到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中。近两年,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众高校,聚焦学科转型升级,陆续在校—院—系多个层面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核心目的就是增强意识、达成共识、提高水平。
2.转要素。学科发展本质上就是学科方向、队伍、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要素的优化。转型升级就要从这些要素下手,不断提升要素的彰显度和贡献度。各学科发展基础不同、阶段不同、优势特色不同,面临的形势与机遇不同、资源获取类型、获取方式也各有差异。所以,从哪个要素下手?优化方向还是搭建平台?盯紧项目获准还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是以点带面还是面面俱到?内部驱动还是外部牵引?猛药去疴还是温和进服?这些都要结合的学科实际情况来看。但最为关键的,那就是行动起来!
3.转治理。一流的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学校想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学院想要顺利推进转型升级,没有好的治理必然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在各个层面推进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各单位密切协同、相互支撑,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在校领导层面,每周召开班子碰头会,每位校领导对分管工作的最新进展进行通报解读,所有校领导都参与讨论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工作能力。我也知道,部分学院也慢慢开始践行,并逐渐向教研室、系所层面延伸。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在纵向上打通,还要在横向上拉开来,比如,可以邀请知名学科建设专家、行业顶级专家、国家咨委会专家等,就高等教育发展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专题授课,逐步走向多元治理、协同治理。
三、怎么转?
— —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切实行动取得工作实效
年初的党委全委(扩大)会上,学校决定将今年定为“学科建设年”,目的就是让全校上下聚焦学科建设,拿出更多创新思路举措,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取得的成绩来看,几个关键性指标都实现了预期目标,比如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新增矿业工程、资源与环境、设计学3个博士点。但总体来看,传统优势学科“四+”转型升级的推进还是比较缓慢,新兴学科方向基础依然薄弱,信息类学科、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对优势学科的支撑不足的局面还未有效改善,学科布局与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在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的贡献和影响都还不够,国际合作交流层次还不高,深度还不够,主导和参与的国际重大工程任务和重大标志性成果较少。当然,要彻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实现全方位的突破,绝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我们要坚定转型的决心,背水一战、突出重围!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六力”要求。前不久,《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2035年)》正式印发,为我们开展工作指引了方向。预计明年年底,新一轮“双一流”遴选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的成果数据就会截止,我们各学院各相关单位,要加快做强优势特色,补齐短板弱项,特别是建筑学科,要争取每个方面都有特色亮点,形成比较优势。结合前段时间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再谈几点要求:
1.解放思想,开展学科发展大讨论。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引领、需求为根本、要素为抓手,明确学科转型升级布局与思路,创新学科发展举措;二是要统筹谋划好各学科重点方向和支撑方向、优势方向和薄弱方向、传统方向和培育方向之间的定位与关系,制定发展规划;三是要深度分析学科在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对标高校的优势与不足,坚持双线推进,一方面基于当下比较优势,加强资源整合,聚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填补空白与显著短板;四是要立足国家和陕西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学科历史积淀、现状基础等,找准发展切入点、着力点,推动转型升级落地见效。据我了解,部分学院已就开展大讨论进行了部署安排。我想,各学院都有必要开展一次学科发展大讨论,覆盖到各学科、专业、教研室、研究所,真正凝聚智慧、形成共识。
2.面向需求,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教学科研是没有竞争力、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工科高校的优势特色,密切与市场联系,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一是要健全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开展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分析,为下一步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二是要坚持“依托学科建专业、以专业支撑学科”的建设思路,增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匹配度,形成共建共享、双向赋能的协同发展格局;三是要依托重大项目任务,打通教学科研,将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四是要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落脚点,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培养,探索开设订单式、订制班培养,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同行;五是要建立专业优化调整评价考核机制,从需求适配度、学科支撑度、专业建设成效、重复设置情况等多个维度开展综合评价。
3.紧盯前沿,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提出了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等十余项重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和我们的优势学科专业有紧密联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与政策空间。
我们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和发展大势:一是要瞄准一流目标,立足“建筑科技”特色,打造“绿色建筑”优势,力争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二是要全速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新技术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构建未来竞争优势;三是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生态等重大跨学科领域,以需求为牵引,主动谋划重大项目,依托项目组建团队,加快培育力度与进程;四是要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五是要以培养学生多学科、跨专业思维融合能力为导向,加强本科课程建设,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课堂设计,推进新工科建设走向实处深处;六是要提升对外合作质量,引进高水平国际教师,吸引优质留学生,支持更多教师在国际组织、学术协会、国际学术刊物担任职务,开展实质性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4.多元协同,大力提升学科治理水平。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对各级班子、学科学术带头人、学科秘书治理能力的系统性、综合性提升,着力培养“既是高水平学术专家,又是高水平学科建设专家”的“双专型”领导;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学校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完整采集归集,实现公共数据按需共享,加快提高数据服务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各学院、各学科、各部门协同联动,促进学科成果共享与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四是要大力营造包容、团结、敢想、敢为的工作氛围,塑造价值明确、激励导向的学科文化,形成成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学科建设良好局面。
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十四五”收官之年即将到来,新一轮“双一流”遴选、学科评估就要启动,让我们以拼搏的心态、决战的姿态、冲刺的状态,以高度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坚决打赢“双一流”建设决胜战,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建大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标题为本报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