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管人才“绘蓝图”,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重要内容,为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吹响人才强校“集结号”,绘就队伍建设“路线图”,凝心聚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成立教师发展研究院,强化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打造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加油站”。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和服务,营造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严把人才引育政治关,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核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深化制度改革“树导向”,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学校聚焦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三个维度,破立并举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起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学院年度业绩考核办法,构建基础任务、建设任务和负面清单评价指标,建立“一院一策”增量考核体系,由原来的“比大小个”到强调看增量,调动所有学院工作积极性,学院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健全学校重要业绩评价指标,建立代表性成果申报制,实施学术期刊分级目录制,激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丰富多元分类评价。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实行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增设破格条件,破除“唯学历”。设置可替代条件,实现成果互通转化,完善直接晋升条件。鼓励专长发挥,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科技推广型,畅通不同类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分类分级设置岗位聘用条件和目标任务,突出岗位贡献、实施教师转岗再培训,建立基于总量控制、学院自主的绩效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能上能下的岗位管理体系,设立“教授岗位激励金”,凝聚教师爱岗敬业谋发展比贡献的人心和共识。强化引进培育“双驱动”,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学校持续完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引人育人用人体制机制,厚植人才培育土壤。科学设计引才政策体系,发挥“准长聘”岗位学术平台和发展空间的优势,完善准长聘、师资博士后、柔性引才政策,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差异化薪酬分配和岗位晋升、编制激励制度,有效吸引人才加盟、激励人才成长。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宣传推介,办好陕西省“丝绸之路青年学者分论坛”,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校“雁塔学者”论坛,面向海内外推介学校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打造建大引才“金字招牌”。高质量办好附属中小幼基础教育,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安业。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按照圭峰学者、雁塔学者、青蓝学者三个层次推进校级人才选拔培养,构建自有人才项目和国家、省级人才计划有机衔接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平台建设,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优质平台。加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支持力度,更好服务陕西创新生态。推动师资和科研博士后培养改革,建好人才队伍“蓄水池”。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国内访学、工程社会实践;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力促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建设学术团队“示范区”,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强团队”发展战略为着力点,推进人才链、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产出大成果、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先生”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具有建大特色的高水平学术团队。集中优质资源,实施创新要素价值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以优沃的待遇保障团队心无旁骛开展集智攻关;强化制度创新,赋予团队带头人选人用人自主权、成果资金支配权,赋予团队成员成果共享使用权;创新考核方式,对团队负责人不设考核任务,让人才从旧的评价桎梏中解放出来,潜心做研究;实行分类评价,激励26支领军、拔尖、强基教授团队在绿色宜居村镇、城镇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等领域,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建设实施以来,助力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额科研经费到款、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等系列标志性成果产出,发挥显著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