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四实”培养 “挑战”创新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2003年11月下旬,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比赛期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现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来到我校展台前,饶有兴趣地观看我校学子梅建恩(右一)的参赛获奖作品《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的Domino-Rope方法》。
  影像长存,记忆定格。每一张照片,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见证了我校学子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奥林匹克”的“挑战杯”赛事上勇攀高峰的历史,也是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轨迹中的一个缩影。
  始于1989年的“挑战杯”竞赛,不仅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也是反映高校整体教学、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03年,经过前期辛苦培育和精心打磨,我校学子携4件作品赴华南理工大学参加第八届赛事角逐,最终,从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115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全部获奖。其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是我校当时参加历届“挑战杯”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时隔20年,照片中的梅建恩校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级安全工程专业),如今已成为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西北第三分公司副总经理。在他的回忆中,当年的获奖绝非偶然,而是源自整个大学阶段学业能力的扎实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素质养成。
  自1994年徐德龙教授(时任粉体工程研究所所长,我校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支持创办“粉体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来,学校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科技沙龙、科技作品展览、科技服务、
  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竞赛等方式,将具备一定科技发明能力的拔尖学生,吸收到各级学生科协和科协社团组织中,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一刚开学,梅建恩就因为对科技创新比较感兴趣,加入了学院学生会的科技部。据他回忆:“当时大家的创新氛围很浓厚,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很前沿,比如大三的部长方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博士,现任苹果公司总部研发高级工程师)在看到一篇国家未来大力发展高速列车项目的报道时,就开始着手研究高铁座椅,形成了一篇科技论文,参加学校‘粉体杯’竞赛获奖,又获得省级赛事二等奖并入围在西安交大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挑战杯’赛。”
  由于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学生会科技部经常会组织很多活动,成员们基本每周都花专门时间在一起互相讨论、打磨作品。“学长们‘老带新’,带着我们‘头脑风暴’,出了不少‘好点子’,希望能把我们的思维形成成果,然后正式推广。”让梅建恩记忆犹新的是,在当时科技部部长李家辉(毕业后留校)的带领下,他们早在当年就提出了“共享单车”这样的商务运营思路和创业计划。“只是那时国内互联网、智能手机及定位系统还没有普及,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想象,不认为能够实现。”
  梅建恩大一、大二时均有作品参加了“粉体杯”竞赛,从鼓励奖到二等奖,他一直在成长和进步。“记得大三时回头看之前的作品,自己都感觉太弱了。但我遇到的指导老师像太良平、赵瑛、李寿国老师等,去请教时,他们从来都没有说作品的肤浅和不足,而是一直都在用心地鼓励与指导。”有了基础课的积累和参赛的经验,梅建恩结合大三专业课的思考,选择了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的方向开始研究。
  研究过程中,他将大一时就探讨过的对“多米诺”的运用,与专业逃生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模型,演算数据,不断去验证求解。“记得当时是列出了十三元五次方程式,光建模和求解就花了一个多月,一直没办法突破。”于是,他向高数老师庞永锋老师请教,与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硕士、博士师兄们一起探讨。指导老师杨振宏(时任材料学院安全研究所所长)也给了他解决思路,并让他选修了“计算方法”这门课。因为带着问题去上课,课程本来需要两个多月才上完,梅建恩仅听了几次课就用半个月自学完成,找到了解决方法。
  “找到方法后需要用计算机去编程模拟计算模型,于是,我又去深入自学了计算机程序设计FORTRAN、BASIC、C语言。”梅建恩用了一两个月编辑程序,其间,总出现各种运算冲突、卡顿等问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之后,模型终于可以运行和验证了。“当时计算机很少,图书馆的电脑使用起来要排长队,但我因为在学生处勤工助学,老师们也非常支持我搞科技创新,允许我晚上使用办公电脑运行程序计算。”半个月后,数据验证完成,梅建恩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在杨振宏老师的指导下随之出炉。
  作品参赛非常顺利,校级比赛直接获得了最高奖。紧接着,学校将该作品推荐参加市级、省级“挑战杯”赛事选拔,顺利获奖并入围全国“挑战杯”的决赛。“决赛由刚家斌老师带队,组织我们前往华南理工大学参赛。那张开幕式上的合影照片,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官网发出后,传回了我们学校,刊登在了《西安建大报》上。”让梅建恩印象深刻的是,周强在他的作品前驻足停留——因为当时国内一起重大火灾事故刚发生不久,高层建筑火灾的安全问题,正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回校以后,作为科技部部长的他,为了帮助更多学弟学妹们站上“挑战杯”的舞台,拿到更高荣誉,他想将每年的学生参赛作品包括获奖的、没获奖的都收集在一起编辑成《年鉴》,让刚入学就有科技创新意愿的新生们有一个可供借鉴参考或灵感启发的资料。“学院段锋老师对我们的想法很支持,给了我们单独的办公室和打印等方面的经费。《年鉴》完成后,记得省上教学质量检查组的老师碰巧看到,很感兴趣,而且给予了好评。”
  有了参赛经历,大四时的毕业课程设计对于梅建恩来说就是轻车熟路了。在郭进平老师(时任安全工程研究所所长)的指导下,定好选题方向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及最新的科技进展,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创新,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论文后来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经提炼精简后形成《集值统计法及其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论文,连同那篇获奖论文,都陆续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谈起大学期间感受最深的,梅建恩说,母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无私与伟大的,一直在积极地鼓励、帮助学生不断成长。而且,学校的校风、学风,尤其科研创新之风浓厚。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这也影响他后来在工作中牢记“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与“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四实”校风,形成了凡事都脚踏实地、带着问题去探索的工作习惯,由他参与或带领的多个项目,都在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中,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奖项。
  采访中,当听到学校这些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消息——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生在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中多次摘得桂冠,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已攀升至第20名时,梅建恩由衷地为母校感到自豪。
  这样的自豪感,让他想起2008年在参建上海世博会项目时,一次会上讨论设计绘图的质量,梅建恩提及上大学时老师要求绘图不仅必须手绘,而且不能“一支笔打天下”——要规范使用各类型铅笔,线条粗细轻重都有严格标准——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削铅笔,长短与宽度的练习,都用了一个多星期。当时任项目设计管理总指挥的老教授听完后,饶有兴趣地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梅建恩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教授惊叹:“怪不得,建筑界的‘黄埔军校’!”梅建恩说,我至今都记得老教授那尊重中带着佩服的表情,让我倍感自豪。

(文/王俊)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