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王 艳
2000年秋天,我怀揣着“建一栋不漏水的房子,修一条能穿山越岭的路”这样一个朴素的梦想,来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个朴素的梦想源于在那个年代我们小镇上的房子一下雨就到处漏水,想去老家看望奶奶要走很远很远的山路……就这样,我在建大一待就是22年,我也有幸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教师,身份的转变使我的梦想更加远大,也更加清晰和坚定。
2004年开始,我加入“工程结构耐久性”科研团队,这让我认识到“房子不仅可以建得不漏水,还可以百年耐久”。博士期间,团队开辟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研究领域,我有幸参与完成了该方向的前期研究工作,圆了我学生时代最初的梦想。工作以后,我一直延续这一方向,为“实现隧道衬砌结构的百年服役与智慧运维”而努力。多年来,我和我的科研小组扎根一线,持续创新,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解决了重庆摩天岭隧道、拉日铁路沿线高地热隧道修建过程中面临的混凝土服役性能差的技术难题,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经过多年的积累在今年荣获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从教11年间,我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变革,见证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但在这期间我也有过迷茫、徘徊和挣扎。在这里,我想和学校的青年老师们分享一些我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共勉。
首先是要上好课,当好老师。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相关领域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首先应该上好自己的主讲课程,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跟课、听课、参加教学比赛都是提高教学技能很好的途径,我自己参加过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全国行业的讲课比赛,选题、准备课件、一场一场的比赛过程很艰辛,但是在此期间我的表达能力、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磨炼和极大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教学技能,还为我后面参加的人才项目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刚留校我就带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时常跟同学们聊生活、聊职业规划,对他们潜移默化,和他们一起建设班风、学风,最终这个班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班里的同学们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当好老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
二是选好方向,不断积累。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的前提是要选对方向,这需要我们勤于思考,保持敏锐的学术观察力,我的两个面上项目都是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而且,研究方向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凝练。今天,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即将到来,这给我们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学校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智能+、绿色+、健康+、国际+”的“四+”转型路径,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建大人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另外,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尝试申报各级人才项目对我们不断凝练研究方向非常有帮助,每次申报即使不成功,也会促使我们把自己的方向和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修枝剪叶,对主线查漏补缺,不断积累和完善,最终形成好的成果。
三是持之以恒,不言放弃。熟悉了解我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在学生时代一直都不是优等生,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默默无闻,青年基金连续两年榜上无名,第三次申请才拿到,跟我同批进校的老师走得都比我快,那个阶段我也有过焦虑和煎熬,但是我始终跟自己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就像跑马拉松,最开始在前面的人不一定赢在最后,只要持续努力,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到达目标。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无需在乎一时的得失,只需时刻做好自己,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