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的路上翻山越岭,终于再见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夕阳下的山城如同一幅色彩寡清的画卷。天空的颜色同一穷二白的生活般单调,常是炙热的黄,偶尔会有晦暗的灰。循着那条发白的古道直登山顶,目光穷极处,依旧是层峦叠嶂,连绵而未有断绝。起伏的山脊勾勒出天空的轮廓;蜿蜒的梯田如盘在山腰间的飘带,给静默不语的大山带来一丝生气;星罗棋布的窑洞开在凭空骤起的土崖断面,门前拓出不大不小的开阔地充当农家院落。踩着弯曲的地垄继续向前走着,目睹着因干旱而龟裂的田地,听闻庄稼人因缺水而束手无策的叹息,鼻息里干燥的空气倏地唤醒我内心阔别已久的辛酸愁苦。
在此处,除了脚下亘古不变的土地、回荡千年而不问归途的谷风,尚且富余的便是如眠长夜的静谧,这种沉寂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水源紧缺的问题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闭塞的大山仍然流传着原始的取水方式。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挖有一方集水的地窖,洞口大敞向天静卧,尽显摇摇乞怜之态。逢或大或小的雨雪天气,这口水窖便可以“饱餐一顿”了,人们想方设法地往它的“肚中”填满雨水或者积雪,待到冰雪消融、浑水澄清的时候,窖底便是一汪用途甚广的“天降甘霖”。偏僻村落的吃水做饭、耕种豢养这些日常生计全然依赖大自然的“馈赠”来维持,他们不敢奢求无穷无尽的水源,更不敢枉费一点一滴的希望。
从小我便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深知水的弥足珍贵。在我求学期间,学生作为被“照顾”的人群,每人每天尚有一饭缸的水量作为保障。严苛的条件激励我们将“物尽其用”四个字做到极致,将“珍惜用水”作为安排生活起居的首要而践行到实处。回想起逝去的“峥嵘岁月”,震撼之余不禁感慨如今的用水之“道”。大多数人过度追求生活品质而忘乎勤俭节约的美德,更有甚者,借高端生活之由,行穷奢极欲之事,其中不乏尽言水之宝贵却恣意妄为的虚伪之徒,不乏高举“节水清源”的标语而大肆破坏资源的功利之徒,这种明知故犯的“暴徒”行径令人愤恨。莫要让“节约用水”沦为束之高阁、置若罔闻的诫语,难道非要等到地球枯竭、人类的眼泪充当最后一滴水的时候才悔不当初吗?
漫天的黄沙,蔓延到天际的群山和盘山开垦的梯田,像是烙在我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每当我在现实中迷失方向,深夜的梦里,便会回到这忆苦思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