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
遇见“Ta”
  翻开书,看见里面的主人公,那一种熟悉感,模糊懵懂,仿佛书中的“Ta”是我又不是我,自己一时也想不清楚。
  每个人喜欢看书的理由都不同,有人喜欢它跌宕起伏的剧情,有人喜欢它深刻的语句,抑或有人喜欢它满腹经纶的知识储存。而我却独爱书里的“自己”,爱和主人公“Ta”有相同之处的自己,爱渴望做到像“Ta”那样的自己。
  木心曾说:“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不自觉想起自己曾经有多少无论令人尴尬还是懊悔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便能轻松愉悦地和人交谈。在嘉倩的《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这本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书中,尤为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空间的那种熟悉感。“可最终,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城市的立体说明书,言行举止间透露着和它交换灵魂的故事。”与外地的大学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总是要以某一个亲身经历为开头感性地去介绍。我想,这道理不过书中所写罢了。
  “Ta”是我,虽和我不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却依旧与我影子重叠,仿佛在看书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或许就是读书最大的益处。我喜欢读随性洒脱、自由不羁的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喜欢读知性温柔、祥和可亲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也读年轻有为、细腻丰富的蒋方舟的《东京一年》。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去贴一贴这个星球的嶙峋一角。”作者的亲身见闻仿佛我也与他一同前去祖国各个地方探寻了文化的秘密一般。在他们的书中间,我发现“Ta们”更多样的性格品质、更广泛的世界环境、更深刻的思想理解。从而可以去挖掘更不一样的自己与视野。
  “Ta”又不是我,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但从某一角度讲,看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治愈自己、完善自身的过程。
  如果要问起,那书中的“Ta”到底是谁?我想,那可能是我们每一位读者自己吧。是张玮在《历史的温度》中写的那群“生活在我们视野边缘,在旅游地图以外,在电视镜头不会拍到的地方”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书中的主人公“Ta”总结了无数作家与读者的特点,又聚集了许多人物的经验经历而构成的一个又一个书籍。所以,在那些书里的故事,不单单是主人公“Ta”的,更是我、你、他们的故事。
  本以为自己默默无闻度过了许多时间,未曾想打开某一本书,竟发现,情节中的“Ta”竟是自己,像自己又不像自己的我们,在记录着属于我们的故事书籍。
  这时,我们找到了书中的“Ta”,便也就知晓了读书的最大魅力……
(文/杨晨蕾)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