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赓续历史文脉提升城乡文化品位
◇王树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一个村落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外部风貌背后所内蕴的文化积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传统古村落正式纳入国家保护视野;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留存。我国城乡建设步入了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的新阶段,迎来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时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立足新时代我国城乡建设实际,我们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乡村建设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推动城乡建设,营造宜业宜居的城乡环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城乡建设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义,不断满足人民诉求,使城乡建设既得到人民认可又经得起历史检验。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乡历史文脉。纵观历史,乡村在向城市演进的历程中始终映照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其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反映人类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脉。文脉的传承离不开历史文化遗迹等物质载体,因此要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迹。我们
  把“同步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乡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城乡历史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城乡的历史文化。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城乡历史传统,将城乡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等视为城乡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和“活化石”,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在赓续传统中建设富有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延续城乡历史文脉之举,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用好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乡村振兴中,要建设美丽乡村,把那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保护好、改造好,既留得住乡愁,又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激发乡村发展的新活力。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辩证统一观,既反对离开科学保护一味强调现实需要,又反对一味强调保护却忽略其现代价值利用,而是注重在保护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将城乡的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从而实现在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中,使城乡“物”的保护和“人”的发展得到和谐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守住民族之魂是坚定文化自信、传递中华文明的重要之举。历史文化根脉瓞绵不断,城乡发展的根基才能扎实可靠,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汲取传统智慧,传承城乡山水人文格局。城乡山水人文格局是一个地方文化认同的空间基础,也是现代城乡建设的历史根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推进城乡建设中,一是要强化“格局保护”的整体意识,回归山、水、城关联融汇的总体视野,从城乡历史脉络中揭示地方独特的山水人文格局秩序,统筹划定可涵纳古今、协调近期与远景发展的保护传承管控边界。二是要充分结合各地历史人文、山川形势、现状布局等特征,探索和构建上承中华义理、下联地域风物,着力实现人居环境的诗意创造。三是要注重在保护建成环境文脉的基础上不断接续创新,将新的城乡标志建筑、关键地段与历史格局秩序有机呼应,形成具有包容性、生长性的整体空间结构,留住城乡特色“基因”。
  突出文化内涵,加强城乡空间特色塑造。城乡空间特色是一个地方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着其品位。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不搞大拆大建,留住城市特色基因。在推进城乡建设中,一是要根据各地历史文化、人文自然、现状布局等,在全国一盘棋的文化脉络上,科学定位城乡特色,统筹协调总体格局,着力塑造具有历史内涵、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二是要提炼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建设和规划设计中,把事关城乡文化精神的重要文化用地,按照一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理想,遵循整体性、艺术性、均衡性的组织原则,与城市整体功能有机融合。三是要在保持文化遗存的完整性中凸显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不协调,形成独具匠心的空间功能布局、别具一格的风貌特色。
  坚持古今融汇,推动城乡建筑风格承古开新。中国古代形成的传统营建智慧,对于推动城乡建设极具借鉴价值。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推进城乡建设中,一是要系统整理古代城市营建文化,全面开展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研究、传统建造技术、传统建筑智慧调查,认真梳理和汲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更加突出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的创造性呈现。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建筑技艺遗产传承人制度,保护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建筑工艺,建立厚实的人才队伍基石。三是要融会贯通推动东西方建筑文化继承发展,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在承古开新、中外融汇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文化,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我校副校长、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院长,本文原载《学习时报》)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