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老房子
◇笑颜
  去年过年,陪伴了全家30多年的老房子正式“退休”了。最近几年,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赶上逢年过节,三间的老房子根本不够住,加上村里人纷纷盖起了新房,也想“随大流”的父亲便在周边找寻了一处更大的地方盖房。
  新房盖好了,辛苦劳累自然不用多说,钱也花了不少。父亲把家里全部的积蓄都投入了新房,还从亲戚朋友家借了些钱装修。相比于老房子的土炕、大锅等,新房子应该是非常豪华、非常现代化了——土炕全部改成了床,厨房装上了油烟机,卫生间也装上了马桶……他还专门“斥巨资”给自己打造了一间书房。
  鼠年春节前夕,全家人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家。尤其高兴的是母亲,不用在零下十几度的清晨早早地起来拾柴、生炉子,不用冒着煤烟味做饭,“手也不会冻得裂口子了”。父亲呢,每天坐在现代化的客厅,看看电视,唱唱戏,闲来写写字,生活惬意无比。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本打算春节回家过年的我无奈留在了西安。看着弟弟们在朋友圈里发的新家的照片,自然羡慕不已,恨不得长了翅膀回去和家人团聚。
  暑假期间,带着孩子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体验了一把农村人的现代化生活。每天走走乡间小路,饿了随手在菜地里摘根黄瓜,母亲笑我是“旅游来了”。
  当然了,回家总不免要去看看老房子。老房子建于20世纪80年代,据说是全村第一家红砖房子呢。远远望去,马路边三间低矮的红砖房与周围邻居家高高的房子相比尤为显眼,房顶上还长着几棵青草。沿着和我一样高的院墙走进胡同,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出门总忘了带钥匙,每天顺着墙头翻来翻去,那时候觉得院墙真的好高呀。
  推开生锈的黑色铁门,走几步水泥路,就到了门口。小时候自己胡乱写的几个毛笔字还在窗台边没有擦去。家里的陈设也没变,大锅,土炕,父亲亲手做的衣柜、写字桌都在。因为“不时髦”,它们都被留在了老房子。屋里的大镜子上依旧放着我们几个孩子的照片。
  我在老房子里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徘徊了很久,总想找点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是看来看去,一切好像都没变,一切好像又都变了。不知怎的,还是想念全家十几口人一起在除夕夜边嗑瓜子边看春晚、甚至一起拿着手机摇红包的情景;想念小时候母亲在灶膛里一边拿出烤好的玉米一边喊我们来吃的场景;想念过年前奶奶、母亲围着灶台花上一天的时间做豆腐、炸丸子、炖肉;甚至想念一边剁酸菜、一边听着炉子上炖鱼冒出的“咕嘟咕嘟”的声音……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流淌,家里的老房子也变新屋了,长年在外奔波的我对家的牵挂却更加浓烈。年味渐浓,我又想家了。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