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耕读传家
◇秦人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我出生在陕西关中农村。祖祖辈辈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年忙到头,也就落个温饱,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活得通透。
  记忆中,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跟着父母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夏收秋种,割麦收豆。干一次活回来,全身上下都是土,饥寒困顿,顾不得换衣盥洗,吃上几口饭,倒头就睡。第二天天不亮,家人就又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就这样,全家人忙活了半个月,黑水汗流的,才能将几亩地的麦子或玉米归仓。
  我的家里劳动力少,农忙的时候,左右邻居就来帮帮忙,搭搭手。他们也不求回报,忙完后,摆摆手就各自回家,忙自家的农活了。平时家里有什么事,一声吆喝,大家就都上门来帮衬。
  记忆最深刻的是六月天里收麦子的景象。那个时候没有联合收割机,都是用人力割麦子,然后用架子车拉回来,摊场、碾场、扬场、晒场……特别是碾场收麦子的时候,最怕打雷下雨,一场暴雨就让一年的收成泡汤。自己亲眼看见过有人因为没有及时收拾,大雨将麦子冲得泥地里、垅畔上到处都是,大半年的辛苦就付之东流了。主家人坐在泥地上号啕大哭,撕心裂肺。雨小了之后,全村人自发地帮他将水冲走的麦子一点一点拾掇起来。主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长期战天斗地、龙口夺食的劳作中,勤劳、坚韧、善良、协作,已经融入祖辈的血脉深处,成为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今,农业现代化已经普及,大型机械代替了人力劳作,很轻松地将粮食归仓,已经不需要起早贪黑的龙口夺食。但耕种和互助作为一种本能,在农村不曾远去……
  家乡历来重视教育。因为,对农村孩子来说,土里刨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改变命运,唯有好好读书,考大学,进城,吃公家饭。打小,父母就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每年的七月,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就分外的热闹。全村人都会登门祝贺,认为孩子有出息,光耀门楣,扬眉吐气;家长家教好,多年的含辛茹苦终于得到回报。
  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十年寒窗,冷暖自知;一朝随愿,喜不自胜。在自己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对父母的最大孝敬。
  知识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些年来,毕业后,在城里落了地、扎了根,成家立业,成为一个城里人。尽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无数次体会到了生活不易,人生艰辛。但回望过去,几多感慨,几多感叹。
  每当自己在城里感到诸多难处、觉得无助困顿的时候,自己就特意回一趟老家,看看家里的父母,看看家乡的乡亲,看着他们在比我们要艰苦多的环境下,还在努力地生存,开心地生活。再看看自己的问题,就觉得都不是事,心里一下子就豁然了。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懈怠,去逃避呢?
  现在,农村已经不太需要过多的下地劳作,但耕读传家依然是家乡人的传统。家长再辛苦,也要尽全力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去学习。我想,正是这一代代忠厚本分、执着坚韧的人,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希望。
  我的孩子出生在城市,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环境下,有更多的机会读书,但他们不曾吃我受过的苦,也就不曾感受到我对当下的珍惜。
  纸上得来终得浅。这些年,我抽空总把孩子带回农村老家,让他们感受关中农村的生活,更去体验祖辈耕耘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垄一埂都浸润着祖辈劳作的汗水,也包含着无数人对耕读传家的期盼。
  耕田是为了立命,读书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我要让耕读传家的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并将其永远传承下去。
  惟愿我的孩子,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