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
◇苏明周(土木学院)

    唐代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品质。下面结合自己二十余年教师生涯的工作情况,简单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以德育人
  作为教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先进文化。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时刻注意个人言行举止,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坚持“学习、创新、实践”这三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以创新提高认识、丰富思想、增强能力。本人坚持每年为本科生授课,无论课内课外,只要有学生请教,本人都热情接待、耐心作答。由于讲课联系工程实际,对待同学态度热情,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始终保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每年都根据新的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精心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准备工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努力做到有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编了本科《钢结构稳定》教材,并先后制作了“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和“钢结构稳定”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每次都把钢结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钢结构稳定》教材获2018年校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
  本人注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一个硕士生由于家庭和学习上的压力,思想上陷入极度困惑。我一方面和学生谈心开导,另一方面及时与学院和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安排好学生的论文工作,及时地解开了学生的心结。最后,学生不但顺利毕业,而且近几年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以生为本,革新实验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紧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本人对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重构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增设创新实验教学项目、实验教学改革立项、大学生课外科研实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下转第5版)  (上接第4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主任牵头申报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我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2014年10月承办了全国土建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验交流会,得到了全国土建类高校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期间,还主持了2项校教改重点项目,对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重点研究,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成果“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获2015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还是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与实践”、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重要支撑材料,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把最新科研成果紧密融入实验教学,2015年负责申报并获准我校唯一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并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准省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项目3项。
  三、注重科学研究,强化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注重科学研究,强化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本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很多成果被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采用。参加6部国家、行业标准和近10部协会地方标准制/修订,主编国家建筑标准图集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
  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强化把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部分项目开设了本科生实验教学项目等。把钢结构稳定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主编的本科教材《钢结构稳定》中,始终把钢结构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贯穿于“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去按照规范设计,更要给学生讲授新旧规范规定的差异和缘由,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规范的修订背景知识,了解钢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有6人为高校教师,继续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