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0年9月18日
不忘育人初心 牢记教书使命
◇韩芸(环境学院)

  依稀记得走进建大校园的第一天,背着书包,怀揣着梦想,至今已整整过去28个年头。从大学毕业留校当思政辅导员到现在的专职教师,我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坚持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建大人,一名耕耘在三尺讲台的教书匠,从教多年,接触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有聪明的、也有愚钝的,有优秀的、也有不那么突出的,给他们教授过知识,也解决过心理上和生活中的困难。总之,一路走来,几多收获,几多体会,几多感悟,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首先,我们要认真理解并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传什么样的“道”?如何授业?解其何“惑”?这是需要不断认真思考的。作为一名教师,有效落实“思政教育进课堂”其实就是“传道”。比如我在授课过程中讲到环境系统工程的相关知识点时,会播放一个小短片,讲述我国古代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充满了伟大智慧。再比如讲到环境政策时,一定会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理念。课程思政不是硬生生地讲大道理,而是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如何授业?对教师而言,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经过认真备课和授课过程,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就是授业。那么仅仅传递下去就可以了吗?工程教育认证中的OBE理念谈到,要从“老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即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学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下去,但这并不容易。记得我刚入职时,听了一位清华大学教授专业性很强的报告,感到这位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讲得特别清楚。后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以“学生是否能听明白”为讲得好的标准。
  接下来说到解惑,这个“惑”是广义的,只要学生有困惑,包括学业、生活、思想等,作为老师,都应提供帮助。课堂教学之外,可以通过学业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环境工程教研室要求全体老师必须对草堂校区低年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业指导,包括“一对一”结对扶帮的形式对个别学生进行精准指导,至今坚持了好几年,现在发现效果特别明显。对我而言,每年要负责5-6名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一方面要因材施教、点对点地精准教育,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到后期找工作过程中,都竭尽所能对其提供指导和帮助,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不断成长,甚感欣慰。
  其次,谈谈教学创新和改革。在“以本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师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MOOC、虚拟仿真、智慧教室等线上、线下教学手段屡见不鲜,我们应尽快转变思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近两年,环境工程专业牵头实施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由于牵扯到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师生,实施前期难度相当大,后来大家排除万难、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使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跨专业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校对这种教学改革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认可,也获得了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最后,我想说,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爱学生”的老师。纵观历年优秀主讲教师的获得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深爱着三尺讲台,深爱着自己的学生。这种爱可以是严格要求和严厉批评,也可以是和蔼可亲和细致关怀。有了这种“爱”,教师才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业进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每一点。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我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为学校和专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