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结构教研室所支撑的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始建于1956年并校时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发展到1999年,在原建筑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教研室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培育的众多钢结构优秀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教研室现有教师19人,均为博士毕业,以中青年为主力。多年来,教研室全体教师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工作态度与方法,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工作中。
教研室长期开展“基于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法”活动,定期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教研室内部的教学法活动,主要包括分组讨论、集中研究、调研学习、专家讲座、轮流实践等。教师互助合作是教研室教学法活动的标志和灵魂,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室主要承担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专业方向必修课程“钢结构设计”的理论课教学任务,以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有效支撑了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根据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研室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更新与建设。其中,“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14年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钢结构设计”课程于2013年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获批为校级专业骨干课程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为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研室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成员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教研室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始终把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当作课程建设的核心,坚持自编高水平教材,坚持使用自编教材。核心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陈绍蕃老师担任主编的《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和《钢结构下册——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这两部教材均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已发行到第四版,在全国使用范围广,深受好评。其他配套课程也多采用教研室自编教材或讲义。
教研室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因材施教,多渠道培养人才。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并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教研室积极组织,精心选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钢结构设计大赛。在以往的四届比赛中,我校在每个高校最多允许两组作品入围决赛的规定下,教研室申报作品共计三次两支队伍、一次一支队伍进入总决赛,是全国进入决赛作品最多的高校之一,并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教研室在指导大学生参加SSRT、国家级和省级大创等方面也成果喜人。近五年,共计获批SSRT项目5项,国家和省级大创项目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