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进一步展示我校优秀教师风采,宣传部联合教务处向历届“优秀主讲教师奖”获得者约稿。本报特别刊发2018-2019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部分获奖教师感言,以飨读者。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是不是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老师,我就要变成什么类型?其实不然。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喜欢同一风格的教师。但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是“爱学生”的老师,这种爱可以是严格要求和严厉批评,也可以是和蔼可亲和细致关怀。有了这种“爱”,教师才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学生,教师的任何一次表扬或者批评都会成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前进的动力。
本科教育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以本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也是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单纯靠老师讲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可以促进师生共同提高。比如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专业热门话题,提前查阅资料分组汇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要有创新精神,有些看似难办的事情但是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得到认可。比如,“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就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牵扯到多个学院多位指导教师和多名不同专业本科生,大家排除万难、共同努力,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参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跨专业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很好地落实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国家政策和行业需求也随着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和专业前沿动态,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韩芸,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教师,获2018-2019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
每当我站在讲台,面对学生稚嫩的脸庞和求知的双眸时,便油然而生一种数学教师的使命感:带领他们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重新认识数学,将“冰冷”的数学理论转化为“火热”的数学思考,启发心灵,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为了践行初心使命,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科学思维为主线,数学史为辅线进行教学。
在科学思维方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依照科学研究和知识认知的规律,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思维方式方法形成初步认知。
在数学史方面,鉴于每一个概念和知识点都有起源及曲折的发展过程,我选取一些有数学思想史意义的素材融入教学,通过“还原历史”,吸引学生热爱数学。而每一段数学史都离不开创造历史的数学大师,通过对数学大师成长及相关学术历史的介绍,使其成为学生精神崇拜的人物,大师们追求知识的故事所散发的正能量也唤醒了学生对真理的渴求。
教学路上,永无止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与学生共勉。
(文/袁莹,理学院数学系教师,获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优秀主讲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