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儿子问我,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怔然,然后脑中闪过的是“仁义礼智信”,可转念一想,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做人准则,而不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到底家风是什么,我专门打电话问过远在家乡的父母,他们一时也说不清楚,我恍然,家风应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悄悄浸润着家庭中孩子的心灵。
父母作为五十年代生人,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一大堆教育理念、条条框框,只是在尽心尽力维持生计,保证我们基本生活供养的点滴中,教会了我们辛勤劳作、艰苦朴素、孝顺老人、与邻里和睦相处。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如众多的父母一样自己省吃俭用,为我们创造学习的机会。父母虽然讲不出那么多大道理,却用自身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与父母相比,我算是高知,我以身作则、旁征博引地教育儿子要有责任心,要讲诚信,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发现,教育结果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也许,成长于两代人而言,就是这么一个让自己不断感受生活真谛,又不能放弃努力,一个希望不断幻灭却又不断重塑品质的过程吧。当儿子已长成为少年,我正为他将家庭教育视为麻烦而苦恼时,他教育了我。一次我因与人产生摩擦而闷闷不乐时,儿子一句“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也重新审视了自己。虽然他还是小错不断,但是已经明白,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和为贵。
回头细想,儿子这种“待人以宽”品质的养成更多的是祖孙三代生活点滴浸润的结果。父母在他们的待人接物中仁爱良善、为人宽厚。而生活就是这样,一旦你存有了善意的本心,那么就会带给身边人意想不到的礼物。都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母亲与弟媳二十年的婆媳关系,常年吃住在一起,却从未红过脸,我和弟弟的处事之道,也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也开始识得宽容,懂得放下,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用平常心承载幸福。
家国天下,家风何尝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渗透呢?“和无寡,安无倾”,和,于家庭,家和万事兴;于社会,和为贵;于国家,国和民太平。家永远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圣地,父母的宽容、仁善会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土壤中稚嫩的小苗;现代职场推崇丛林文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也强调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中华文明离不开“和”,古有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今有“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使“和”再次焕发全新活力,进一步维系着56个民族的相亲相爱,现面对持续一年多的中美经贸摩擦,中国扛得住耗得起,但我们一直提倡非零和博弈,用对话代替对抗,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发展。
以和为贵,是兴国之本,也是旺家之基。祖辈们无形中秉持着“身教大于言传”的原则,润物细无声处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这种无言的教诲使得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为善,在实力竞争中合作共赢,以平常心对待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如今,若有人再问我,你家的家风是什么,我会肯定地回答,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