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
我们的“天气播报员”
◇杨怡瑄(文学院)

图/宁兴慧

  初次上这门课时,第一声入耳的是鸟鸣。“它是我养的鸟,”老师说,“总喜欢在我用电脑时叽叽喳喳。”
  那是我的“中国近现代文学”课。每周的周三、周四,阳光还没来得及铺满窗台的时候,我就打开腾讯会议,输入这节课的会议号码。老师是个温柔的人,声音轻快,似乎一直带着笑意。进入房间后她总会顺着会议成员名单打招呼,从来是只唤名不带姓。
  “同学们早上好呀。”她说,“不过第二节课是算早上还是中午呢?说早上好似乎有点不合适啊。” 
  然后她又向我们介绍她那边的天气:“我这边天气很好,今天下午的阳光应该会很暖和。有点遗憾啊,很适合出去走走。”
  每周的课都如这般开始。老师笑称自己是我们的天气播报员,周周按时为我们播报天气情况。虽然有屏幕相隔,但这种亲切的语境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我很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所以把她作为一位亲切可爱的老师喜爱着。
  但几周前,一堂课使我对她的喜爱中又增添了一份敬重。那是一堂发言课,同学们带着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雷雨》剧本解读。一切进展流畅而平静,直到她拨动了寂静的湖水。
  “我发现同学们所讲的很多都是以前课本中所总结的。我希望同学们能跳出来,不是拿那些时代产物、阶级对立、封建家长之类的东西去套,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把他们作为真实的人物去真情实感地分析。”
  她这番话令我一时即惊讶又感动。从小到大的很多课堂上,我们都被要求去背记各种各样的模板。背景阶级正误,作品中的人都被变成了标签明确的物件。可现实生活中的人怎么可能能被简单的模板划分呢?评判一个文学是否优秀不但是看它的文字语言,还要看它里面的人物是否是“货真价实”的人。如果我们单凭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给作品中的人物下定义,那我们自身也就变成了失去思考能力的物件。对文本理解的一致本身就是荒谬的,每个人都会因经历或学习在想法上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本身是没有任何正误性可言的,它是不可被简单划分好坏的。对《雷雨》中人物的分析也是一样,如果把他们简单按阶级与好坏划分,忽略其中人物心理的复杂性,那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这是一节发言课,也是一节教育课。我很敬重老师的这番言语,她主动与我们分享她的看法,并引导我们去看清自己的内心。这种信息的交流使我感受到我们与老师间的亲近,这种距离不是屏幕所能隔开的,也不是面对面就能拉近的。真诚的情感的距离很难被物理割断。我们总苦于死板的模式,而她引我们逃离了苦海。
  昨天早晨,老师又向我们进行了天气播报。
  “可惜等开学了就没人给你们当天气播报员了。”她说。
  “那我们轮流报天气呀。”我们在聊天框里回复。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