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劳燕春泥铸辉煌——忆跨世纪校园建设工程序曲中的徐德龙同志
◇刘铁柱

   
  老校长徐德龙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每当我漫步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时,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徐校长当年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在校园建设一线的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一幅幅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天。
  时间回到1998年,我刚到总务处工作,徐校长也刚任校长不久。当时的校园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学生宿舍和教职工住宅都非常紧张。干打垒、筒子楼遍布全校,合用厨房、合用厕所非常普遍,学校还有好几栋危房,图书馆也被横亘学校的地裂缝纵向分成了两半,许多年轻教职工不得不长期住在学生宿舍里,校园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这一切都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徐德龙同志任校长以后常常夜不能寐,思考着改变学校面貌的突破口。
  记得是在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财务司和计划司在交通大学召开了有关高校基建后勤工作会议,会议就当时高校普遍存在的筒子楼问题进行了调查,还介绍了北京大学筒子楼改造试点情况,传达了【教财(1998)3号】文件精神,为改善高校教职工住宅情况,国家决定下拨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项支持筒子楼改造工程。我校虽不属于教育部所属院校亦可申报,但是时间非常紧迫,当时徐校长正在沈阳出差。当天晚上,当我把这个情况电话汇报以后,他非常高兴和着急,连声说:“好,好!有突破口了。”第二天上午,他就赶到教育部落实情况,争取得到教育部的支持,然后连夜返回学校,立即召开后勤、基建、设计、财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研究筒子楼改造的实施方案,内容涉及搬迁安置、拆除、加阳台、设计、施工等多项工作。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徐德龙同志连饭也没顾上 吃,又拉上我们几个人和他一起夜查校园。我们从南院的1—8单元开始,到19—25单元、26—28单元、29—35单元、16—17单元、36—38单元、红楼、大板楼,逐一现场讨论,提出初步方案。接着又移师北院,从老水电科、机工厂,到老5栋、9栋、10栋等逐个查看。他说:我们要抓住机遇,动如脱兔,雷厉风行,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当走到老机械楼时,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了,我们看他实在太累了,又没吃晚饭,说话的声音也小了许多,就劝他回去休息,明天听我们汇报就行了。但他坚决不肯,一直坚持把化学楼、建材楼、环工楼、水利实验室看完才算告一段落。然后他就地指示我们要彻底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要大胆创新,创造性工作,限期拿出校园改造的初步方案供研究决定,该上报的要按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国家的支持。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要准备作出牺牲,伏下身去干它十年八年,使我们的校园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我们听了都很受鼓舞。但当时对徐校长心中的校园建设蓝图还都没有真正理解到位。此时天已破晓,望着徐德龙同志疲惫的身影消失在东方第一缕霞光中,我们的心沉沉的,肩上像是扛了一大块铅。
  除了筒子楼改造以外,集资建房解决教职工住宅问题在当时是十分迫切的。1998年6月20日是个周末,徐德龙同志主持召开了职工集资建房讨论会,会议认真讨论了职工集资建房的有关问题,内容涉及搬迁过渡、旧楼拆除、规划设计、套型面积等许多问题。会上根据716户报名集资建房的实际情况,拟定新建15栋多层和三栋高层住宅。会议原则同意总务处提出的用几年时间分四批建设,边拆边建的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尽快实施,会议决定成立集资建房指挥部,徐德龙同志亲自任总指挥,他要求各部门抓紧工作,尽快报批报建。1998年6月30日,徐校长又召集后勤工作会议,会议的七项议题中,集资建房和校园建设的议题就占了一大半,可见这些问题在当时是多么突出和紧迫。1998年7月3日,他又主持召开了校集资建房指挥部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了集资建房的具体事宜,包括套数、户型、批次、总建筑面积、分批拆迁计划等。
  1998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来西安视察,到我校调研了筒子楼和危房情况,还特别前往视察了地处地裂带的老图书馆。徐校长抓住机会,向其详细汇报了我校筒子楼多、危房多的实际情况,取得了张副部长的支持,同意我校再补报一批筒子楼改造项目。1998年8月6日,徐德龙同志主持召开了筒子楼改造专题会议,会议研究了我校筒子楼改造的具体事宜,为我校筒子楼改造全面施工铺平了道路。
  就在这些工作全面推进的时候,情况突然出现了新的变化。1998年8月12日,从西安市传来成本价集资建房的消息,要求第二天报建年内开工的最后一批成本价集资建设经济适用房,以后报建并开工的要过渡到商品价建房。这就是说单位成本价集资建房必须现在报批报建年内开工,而我校原计划分四批成本价建设职工住宅的方案显然成了问题。在这紧要关头,徐校长于当天晚上主持召开了集资建房指挥部会议。会上传达了西安市关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家听了都非常着急,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这时,徐校长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大胆设想:即一次性报建19栋经济适用房,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年底前同时动工,24个月完成筒子楼改造、危房加固、学生宿舍和食堂建设同步进行的总体方案。大家听了一致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大手笔的方案,对学校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宏大工程。可是,时间如此紧迫,规模如此之大,困难如此之多,还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在已经是8月中旬了,如何能按时推进呢?会上不免出现一些疑问。徐校长看出来大家的心思,他系统分析了当前的房改形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办学的困难,同时还逐条分析了我校的各项有利条件,比如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等都是我们的优势。他说:“有党委的坚强领导,有广大教职工的支持,有在座同志们的拼搏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大事。”他的一番话顿时使在场的同志们眼前一片光明,信心倍增。与会同志们拥护徐校长这个大胆的设想。最后,徐校长说:明天下午准时向西安市有关部门报建。时间紧迫,大家不要回去了,现在就修改计划,起草报批报建文件以及设计和施工方案。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建设方案经党政联席会议批准以后,摆在面前的最大问题是538户教职工的同时搬迁过渡,这里面有在职的,有退休的,还有遗属和老弱多病的,困难可想而知。有不少外单位的同志都持怀疑态度,就连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对此捏着一把汗。在这紧要关头,向广大教职工说明情况,争取大家的支持,全民参与就显得非常及时和重要。1998年8月18日至21日,学校在汉中召开了党政工研讨会,即我校校园建设史上有名的“汉中会议”。会上,徐德龙同志就当前工作特别是校园建设工作的推进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受到了与会同志们的支持。9月初,新学年开学,学校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动员大会,搬迁过渡工作在各单位的精心组织下随即全面展开。至9月底,仅仅20多天时间,538户教职工全部搬迁完毕。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速度在我校建校史上是空前的。10月,大规模的旧楼拆除工作全面展开,集资建房指挥部更名为校园建设工程指挥部,后又更名为跨世纪校园建设工程指挥部,徐德龙同志一直担任总指挥。至10月底,“三通一平”工作开始。1998年11月,随着29号住宅楼基坑第一铲土的开挖,彪炳史册的跨世纪校园改造建设工程开始了!
  经过多年奋战,校园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筒子楼彻底改造,消除了危房,基础设施得以根本改善,如花的校园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如今,斯人已去,但他高尚的品格,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无私奉献、不知疲倦的劳燕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业绩永载史册!徐德龙同志永在我心中!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