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跳跃着动人的音符,歌唱着对祖国的热爱。而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见证着、亲历着祖国的繁荣发展,我也多想把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出来、唱出来,也把我对祖国的热爱诉说……
我是自豪的追梦人
时光追溯到十几年前,高考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凭着粗浅的字面理解,觉得甚合心意,还有什么能比对外传播我们所珍视、所自豪的语言、文化更令人自豪的职业呢?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最初的专业梦想。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所谓“对外汉语”,并不仅仅是“教外国人学汉语”那么简单。通过学习,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认识到了国际交流、跨文化发展的微妙复杂,越关注、越了解,就越自豪、越有使命感,特别是实习阶段的一次经历,让我更是期待着早日实现梦想,把真实的中国讲给他们听。
当时作为实习教员,我承担了学校一个留学生小班综合汉语的教学任务。那个班一共有七个人,来自法国、德国、丹麦和韩国四个国家。我带着他们学汉语、唱京剧,探索中国美食和习俗里的文化寓意,相处非常愉快。直到某次长假,我随口问那个法国女生,假期有什么打算?男朋友会不会来中国旅游?她支支吾吾、躲躲闪闪,后来才说她的男朋友“害怕中国”。细问之下,我震惊不已。她的男朋友作为一个里昂城区长大的法国人,还毕业于法国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竟然还认为中国的男人还留着长辫子,整个中国都封闭保守——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2010年了!外国人而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匮乏至此,让我至今感叹。那一瞬间,我忽然深刻地理解了我国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推广、“走出去、引进来”的必要性;忽然明白国家积极承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以及各类国际会议的良苦用心,也是在那一瞬间,知道我的专业梦想、职业理想,都不仅仅是一腔热情、一句口号,而是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赴香港继续学习对外汉语。香港自1997年回归以来实施“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两文”即中文、英文,“三语”指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因此,香港下设的孔子学院,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传播外,还肩负着香港本土普通话的推广任务。于是,在有一年的“香港小学生中国语言文化增润活动”中,我常常和同学坐着船,到长洲岛上去教香港的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政策的大力推广、学校的大力支持,甚至是闻讯而来表示欢迎和感谢的家长们,都让我明白,祖国的强大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而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期许。不仅仅是香港的小朋友在努力学习普通话,我也常常听暂住小区的邻里街坊们用蹩脚的普通话表达着,“我爸爸妈妈是从大陆来的!”“我们都是一家人啦!”在香港,教香港市民,教华人华裔,让我更加理解本专业从“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所肩负的更广泛的使命。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对外汉语专业的逐梦人,我似乎更能理解闻一多先生这句话中深深的爱国之情。
我是骄傲的传播者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汉语行业的需求不减。因而毕业后,我依旧从事着相关的工作。从广州到香港,来自二十几个国家、一百多个外国学生、几百个汉语课时,教汉语语音之抑扬顿挫、教汉字书法之意蕴丰富、教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教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我常常沉浸在职业的成就感中。当德国太太能流利用汉语介绍自己的生活,当印度雇员使用当年的“土豆网”看得不亦乐乎,当日本的学员跟我对比中日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当选择长住广州的英国学生跟我分享中国生活的美妙,我都乐在其中。特别是当我得知他们选择继续学习汉语、继续留在中国,甚至举家迁来中国的时候,我都分外的骄傲: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气又包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灿烂且丰富。
曾经的教学经历里,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总领事在我所在的教育机构深入学习汉语。我当时负责教授中国文学。我坐在那里,听着他不很熟练地朗读《平凡的世界》,和他分析小说里在困境和逆境里坚毅善良的各个人物,在小说里提到“河南人就像是中国的吉普赛人”时,讨论中国的南北差异和地域文化,客观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普通人。当一部书读完,我们一起哼唱书里提到的《兰花花》的时候,真的应了一句话——“相知无远近”。
2013年,我回到西安,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职。入职那年西安甚至整个陕西的留学生数量都十分少,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路上见到“老外”都还是比较稀奇的事情,我校的留学生甚至常常停留在个位数,我的工作重点也从“教外国人学汉语”转而成了“教中国人学英语”。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我也希望能够唤起学生们用英语作为媒介来对外沟通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因此,当他们能够编绘出富有创造力的英语海报、发表“ILoveMyCountry”的主题演讲时,我由衷地希望他们以后也能熟练地应用英语,向世界展现中国和中国充满希望的青年一代。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高,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不断践行发展,也得益于陕西、西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入职短短几年中,我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着中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西安,我校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增强。我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招收了各个专业的学历生,目前已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一百多名留学生就读,让建大也成为一个包容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大家庭,身在此处,我与有荣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用汉语在课堂上说出“我爱中国”的时候,便是我这份工作的骄傲所在。
习近平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作为当年的“对外汉语人”,如今的汉语国际教育参与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深刻地体会到“国强则民强”的道理,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我们的步伐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轻快。今后我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的汉语学习、学校的国际推广乃至我国的文化传播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