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记忆深处是母亲
◇王根明(国资处)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上午8时许,母亲与往常一样,手持拐杖,缓慢地完成了洗漱后,缓步进了客厅,在沙发上落座,一切与平时别无二样。当兄长见状赶忙去厨房为她端来已经热好的牛奶回客厅时,母亲就斜躺在了沙发上。谁能想到,这是母亲与儿女永别时的场景,经医生确认,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干干净净,利利落落,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就这样安详离去了,享年93岁,与父亲离世仅隔55天。
  母亲乔秀英,1917年2月出生在河南长葛,上有一姐。受封建社会世俗的束缚,花季年龄的母亲忍着疼痛,硬是把一双美丽的大脚裹成了小脚,并且伴随一生。八十余年的小脚生活中,其承受的痛苦令常人难以想象。
  在日寇侵略中国的年代里,中原大地饱受战争之苦,加之自然灾害与缺吃少穿的社会环境影响,母亲与父亲一起外出逃荒,辗转千里,来到陕西落脚。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母亲做了几年保姆,以维持家庭生计。新中国成立后,母亲随父亲离开西安辗转在陇海铁道线上,作为铁路职工家属,撑起全部家务,用心抚养子女。
  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也没有参加工作,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但她头脑清晰,记事不忘,为人和蔼。母亲深明大义,顺应时代潮流,对自己的后事没有传统的想法与要求。母亲明事理,辨是非,从不与邻居争吵。母亲心灵手巧,做得一手细致的针线活。不论是困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生活条件改善后,母亲勤俭节约的传统始终如一。母亲穿的袜子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来描述,一点都不过分。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对子女的教育却丝毫没有放松。母亲要求子女待人有礼貌,说话讲信用,做事守规矩,不贪图占小便宜。母亲的言传身教在其孙女身上依然延续着。记得有一次,我妻子在床上给女儿吃食物,女儿就说:不能在床上吃,要坐在椅子上吃……这样一点一滴小事上体现出母亲的规矩意识,也为我们长大成人后走入社会、教育自己的子女树立了榜样。
  母亲一生要强,从不愿意给子女增加丝毫麻烦,一直与父亲独立、坚强地生活着。母亲晚年耳不聋,眼不花,算账很清晰。1999年12月,80多岁的母亲与父亲一起来到西安与我们一起生活。在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光里,我依然感受到父母的挚爱。虽然年过八旬,但身体依然很好。十年里,母亲不仅能自食其力,一直都能自己擀面做饭,甚至还给我们留一些她老人家做的美食,并时常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像洗菜、做饭、打扫卫生等。90岁以后,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就不再让她独自下厨房做饭了。
  母亲一生育有二儿三女,我排行老小,我出生那年母亲都43岁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把我们姐弟抚育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母亲在70岁时,与父亲一道把孙女从满月精心呵护到了3岁。今年孙女已经30多岁了,母亲的重孙已经两周岁了,活泼可爱,正在茁壮成长。
  母亲的一言一行,始终诠释着老人对子女的无限关爱、无比宽厚之情怀,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小脚母亲的一生。回忆起这一切,我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
  时光飞逝,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我常常在梦中见到父母二老,时常想起父母慈祥仁爱的笑容。无论何时,永远忘不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永远想念父母。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