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遇见这所被名字限制了想象的大学
◇杨美玲(艺术学院)
  从未想过,我的人生会因为一所大学而改变,或者说一所曾经并不以为意的大学。
  记得第一次知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个名字是在高三,我以为只是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见,没成想却是刻骨铭心的开始。
  四年前的我与众多学子一样到建大参加艺考。当天身体不适,考完试后率先奔出教室,却在回型的教学楼找不着北。我忽然看到了几位巡考老师,如遇救星般一路疾奔过去问:“老师,您知道卫生间在哪吗?”其中一位老师详细地告知了具体位置,同时问了一句:“考得怎么样呀?”我有苦说不出,心下一急,直接将随身物品放在老师旁边:“请帮我看一下东西,一会儿再告诉你。”接着在老师们的呼喊声中飞奔而去。
  出来后去取随身物品并致谢时,那位老师继续问我:“考得怎么样呀?”我只好回答“挺好的”。老师说:“那将来可以报考我们学校啊。”我想了一下后答道:“你们学校教的是建筑,和我想报的专业不搭。”说完,我急匆匆地离开了。
  本以为就是一件小事,却在填报志愿时成了我的不堪往事。当指导老师建议我填选建大时,我问建大有编导专业吗?老师惊讶地反问:“你以为建筑大学只能报建筑吗?”电话这头的我瞬间脸涨得通红。老师继续介绍,我脑海中却浮现出当初艺考的一幕。还没等老师说完,我突然像弹簧般跳了起来抗拒道:“不去,不去,不去!”是啊,万一“不幸”当初的那位巡考成了我的老师,未免也太囧了吧。主意拿定,无论老师随后怎样分析各高校优劣,从人文到历史,从师资到环境,我愣是不为所动。老师最后气急,喊道:“建大帅小伙那么多,还都是八块腹肌,去其他学校还轮得上你?”我仿佛醍醐灌顶,迅速点击学校名字,生怕别人抢了先。老师是对的,囧只是一时的,嫁不出去可是大事儿。
  时至今日,我发现对于学校名字有误解的远不止我一人。在得知我顺利进入建大后,亲戚朋友纷纷送来祝福,尤其是来自我爸的朋友。入学前,一起吃饭时,叔叔们看着我就像看到了希望。其中一位,主动开口:“西安建大呀,嗯,好学校。”对于夸赞,我一向很是欢喜的,但紧接着我就笑不出来了。叔叔大手一挥,“你这孩子厉害,女承父业,以后一定是个优秀的建筑师。”嗯?!其他叔叔随声附和,我只好弱弱地提示:“我学的是编导,不是建筑。”叔叔们没听见似得继续夸,甚至描摹出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宏大版图,而我将会成为建筑行业的翘楚……
  中国的孩子从小免不了被比较,尤其假期回家,妈妈们聚会时,总喜欢比较一下哪家孩子最有出息,我老妈也不例外,作为学历最拿得出手的我也就成了被展示的对象。
  老妈拿出我站在校门口的照片向阿姨们展示,还没等开口,负责气氛担当的阿姨就忍不住了:“哟,你看这学校多气派。”另一位阿姨不甘落后:“就是,我们亲戚那孩子就这个学校出来的,现在都是建筑师了。”
  听着夸赞,老妈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这时,话锋忽然反转:“现在的建筑师不如以前了呀,再说一个女孩子干这个多苦呀。”有人紧随其后:“一个女孩子天天和工地上的工人在一起怎么行?你看她女儿多好,学的什么来着?”老妈这才感觉哪里不对,被点名的阿姨挥挥手:“也没什么了,我家女子当时选专业的时候我就说了,要么教师要么会计,后来就报了会计,刚实习不久就开始做好几家公司的账了呀。”
  此时,老妈终于绝地反击:“我们女儿学的不是建筑,是编导。”众阿姨瞬间石化,然后很快有人救场:“怪不得呢,我就说嘛,这是个好专业。”很快有人附和:“编导好呀,你们女儿一看就是那块料。”最后,老妈第一次没留阿姨们吃饭,早早散了这场比拼会。 
  一次不起眼的乌龙事件却延续了很久,尤其是在开具证明时,街道办事处总是自作主张为我“转学”,有时是“西安建筑大学”,有时是“西安建大大学”……后来,老爸老妈也懒得再解释,只说我的专业,免得又是一场唇枪舌战兵荒马乱。
  大学生活在继续,我不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一次回家途中碰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名学生,我说:“学陶瓷好厉害呀。”对方甜甜一笑后幽幽地告诉我:“我学的是会计。”我尴尬一笑,“看来我们都一样,我在建筑大学学编导。”从而成功地缓解了尴尬,也释怀了那些关于建筑的误会。
  现在,当有人夸我在建筑大学学建筑时,我会笑着说:“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科技。”

版权所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