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筑,作为一种较早的民间智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精巧独特的客家土楼,气势恢弘的非洲杰内大清真寺,无一不显示着土建筑所蕴含的艺术高度。
在甘肃省会宁县,坐落着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子——马岔村,地属黄土高原地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村子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房土屋。其中一座采用夯土技术建造的村民活动中心,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其主持建造者,就是来自我校的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
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由来自我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自2011年成立以来,主办并参与了甘肃马岔活动中心、贵州谢家村无止桥等多个公益项目的调研和施工等,并深入甘肃省会宁县,建造夯土示范房1座,村民活动中心1座,和村民合建起多座夯土自建房,其中马岔活动中心项目获得住建部村镇司支持。7年间,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不断奔赴农村建设第一线,坚持以生土产品为项目核心,实施绿色建筑的概念,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并致力于做农村土建筑文化保护的革新者。
2014年,团队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今年1月,CCTV发布了专题报道,为团队所取得的项目成就和国际荣誉点赞;此外,团队还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百强实践团队”、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今年8月1日至8月20日,该团队等54人赴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开展为期20天的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该公益项目由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资助,实施人由我校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7名成员为主,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和笩可中学等学校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完成。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面是施工项目:修建市政设施工程——路灯安装、引水工程、修建临时候车亭、修建夯土座椅和村民活动中心宿舍。另一方面是民生项目:开设马岔村戏班秦腔表演、儿童工作坊、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等民生项目,为村民提供精神上的帮助。
马岔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建筑建造技术落后,村内道路多但无路灯,这使村民们的出行存在安全隐患。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要讲究因地制宜,团队考虑到当地土资源丰富,在道路旁架设太阳能路灯的同时,为村口车站修设了候车亭,夯造生土座椅,为位于小湾的戏台也夯设生土座椅,让村民了解到生土材料应用的多样性和生土产品的稳定优势,并制定出一系列市政设施的生土建造方案。
工期恰逢连阴雨,对夯造来说是个挑战,附近的土未完全晒干就又被淋湿,团队拆除附近的一座生土建筑废墙直接作为原材料,这就是生土建筑的优点: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十分友好。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不断试验,改变材料配比和生土技术,模拟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对措施,还通过不同手法、加入不同材料将试块变为可观赏的艺术品。
团队还参与了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宿舍的建造,将经验应用到实际的建筑中。宿舍由生土和红砖混合建造,在支模夯造后,养护并进行表面的处理,保温隔热的同时做到坚固美观,居住体验优于原有夯土房屋。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努力实现经济环保的生土建筑营造。
为了改善马岔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戏班秦腔表演、晚会、开展儿童工作坊、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儿童绘画比赛等。建筑系2015级本科生王思捷说:“非常开心能够来到这么美丽的村子里,结识一群来自不同地方志同道合的伙伴,接触到不一样的有魅力的地方文化。”
虽然无止桥土生土长公益团队只是一支大学生队伍,但他们坚信通过更多这样的社会实践公益项目,能够传承当地的记忆与文化,改变人们对于土建筑的旧观念,使团队的项目和成果得以辐射西北,放眼全国,将中国的乡土建筑文化推广得更为深远。
(文/黄东宇 李凤麒)